丰收了!“博士梨”背后有啥农文章?

大众日报记者 王浩奇

2022-09-23 14:17:09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梁山县马营镇张飞垓村的梨园里,“博士梨”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装车,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啥叫“博士梨”,背后有啥文章?

作为“特色林果之乡”,马营镇种出的韩国梨2004年开始出售,广受市场欢迎。好景不长,近几年,当地梨产业由于品种老化、栽培技术落后,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求,果业生产经济效益逐年下降。

为破解难题,梁山县将科技创新融入林业资源优势,将发展梨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当地创建“梨博士教老乡”品牌,促成梨新品种引进及化肥农药双减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和中央财政梨新品种引进及节本增效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落地。2015年,在济宁市林业局张树军博士的帮助指导下,引进翠玉、翠冠等新品种试验栽培,采取壮苗180cm定干,大肥水起垄栽培模式,从第三年起,试种的1.8亩试验园连续保持亩产过万斤的记录。2017年,新品种由梁山凤凰山果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推广标准化种植,老百姓习惯称翠玉梨、翠冠梨为“博士梨”。

“我们村年平均气温13.6摄氏度、降雨量601毫米、无霜期205天,最热平均气温26.6摄氏度,昼夜温差在10摄氏度以上,有利于梨糖分积累。”马营镇张飞垓村党支部书记张冬金介绍,如今,村里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村约有六成农户种梨,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亩产量5000斤上下,亩产值达万余元。

经过长期技术攻关,梁山梨达到当年定植、二年见果、三年丰产的水平。特别是翠冠梨,打破了南方“无锈不脆冠”的魔咒,在梁山即使不套袋,翠冠梨仍然能达到光滑、翠绿、酥脆、香甜的品质,况且含糖高、品质好。

梁山县不仅组织果农到梨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发展理论和产业技术,还邀请梨专家到梁山开展技术培训。组建“梨联合社”专业技术服务群、梁山果树管理综合服务群等微信群,及时解答果农生产问题,在线服务培训果农2000余人次。与此同时,梁山县引进20多个梨优良品种,示范推广4000余亩梨栽培新种植模式,新增经济效益1576.4万元。当地还多次组织梨产品推介会,邀请江浙等地的客商参会,达成多个早熟梨等特色优势品牌的合作意向。帮助梨农在淘宝、拼多多、快手等APP上开通线上销售,线下进入济宁、菏泽、泰安等地大型超市。

“今年种了4亩多早熟梨,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9月23日,正在梨园忙活的张飞垓村果农张士群高兴地说。马营镇张飞垓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鑫忠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果农”模式,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和品种引进。合作社吸引周边群众到梨园参与授粉、施肥、除草、收获等人工管理,让村民再增一份收入。梨产业的发展让村民富了、村子强了,老少爷们生活水平逐年提升,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梁山梨好吃,背后的生态循环农业也功不可没。梁山食用菌种植面积达500万平方米以上,年产鲜菇5万余吨、干菇2200余吨。“菌包是使用农作物秸秆、锯末等天然物料制作而成的,制作、种植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废弃菌包既能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能增强土壤保肥、通透性能”。位于梁山县馆驿镇的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平忠介绍,他们每年有200余万废弃菌包用于制作有机肥还田。

不仅如此,梁山还发挥鲁西黄牛发源地和中心产区优势,将梨产业绿色发展与畜禽粪污治理深度融合。先后建立植丰农化、华牧天元、菱花肥业3处有机肥加工厂,推进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又实现了绿色发展。

对此,张飞垓村果农张士如深有感触:“我们梨园主打的是原生态绿色种植,通过使用有机肥和菌包,土壤腐殖质越来越多,释放了土壤效力,种出来的梨果实大、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梁山县早熟梨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年产量1.5万余吨,获评“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浩奇 通讯员 范庆磊 报道)

责任编辑: 霍丽娜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