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谈|淄博新医药的一出“好戏”与一盘“大棋”
大众日报记者 孙良栋
2023-08-09 20:53:4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这两天,淄博新医药再添新的“外援”力量,中关村e谷作为产业服务头部企业,与淄川携手,将在淄川打造以生物医药为核心,以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医疗设备、基因工程和大健康产业为辅的现代化的医药产业园区,为淄博新医药的发展释放强劲动能。
近年来,大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的医药开始逐步向真正意义上的原研和创新方向靠拢,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成了新常态下的主动选择。淄博作为山东医药产业链上的“实力担当”,新医药产业积淀深厚、优势突出。在淄博全力冲刺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淄博新医药产业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投资风口期。那么,淄博医药企业是如何把握住这难得的发展良机,乘势而起,淄博又如何凭借新医药产业推动实现城市动能转换、转型跨越的?
一出“好戏”:医药动作频频
“全球第一台过氧乙酸低温灭菌器产自淄博,国内首台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产自淄博,国内首个智慧化消毒供应中心也在淄博建成……”
在淄博高新区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医疗),技术中心主任成希革细数着公司的辉煌成就,喜不自胜。
就在烧烤走红前后,淄博一直上演着一出“好戏”。
而这出“好戏”,是在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的领域——医药领域。
为何这么说呢?先来看看最近淄博医药的“朋友圈”发生了什么。
7月7日下午,淄博市产业链“博士服务团”与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举办产学研合作专场活动;7月12日,张店区委书记郭庆带队在长沙开展招商活动,并与国有全资核医疗产业投资发展平台的中核健康投资有限公司深入对接;7月13日下午,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到金城医药调研经济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7月15日,山东新华医用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举办“医疗废物处置技术和设备创新发展论坛”;7月19日,第四届合成生物学发展高峰论坛在齐盛国际宾馆举行……
从政府负责人的工作调研和招商引商,到各种专业的医药论坛,淄博医药的确频频“亮相”,惹人注目。
淄博作为导演,其主角必然是淄博的医药企业。
而新医药作为淄博重点发展的“四强产业”之一,是淄博工业经济手握的一张“王牌”。事实上,不仅是新华医疗,淄博整个医药产业都呈现着势不可当的发展态势。
以淄博的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集群为例,化学制药产业拥有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齐都药业、金城医药等骨干企业;医疗器械产业则拥有新华医疗、蓝帆医疗、英科医疗、安得医疗、中保康等骨干企业。这些企业都位居行业龙头,在国内甚至国际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今年上半年,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瑞阳制药)医用高端营养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已完成主体施工、设备安装,通过省药监局GMP检查,目前正在调试和试生产。据了解,瑞阳制药是国内第四家、省内第一家获批生产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的企业。而其上半年产值已接近2021年全年总产值,今年有望实现更大突破。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淄博市拥有医药工业企业约260家,拥有3家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上榜企业、4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11家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个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好导演,好演员,“好戏”所唱为何?
淄博是山东传统产能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有人说,淄博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有百年近现代工业历史的淄博,钢铁、炼化、建筑陶瓷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曾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也让经济增长势头显得疲软无力。
因此,淄博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城市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而淄博将转型的“第一刀”,就挥向了低层级的“两高”行业,体量庞大的支柱产业被大幅度“做减法”:煤炭、钢铁等产能全部出清,建筑陶瓷产能压减七成,化工企业数量打对折以上……这也由此让淄博很快迎来转型阵痛:规上企业关停了三分之一,地区生产总值严重下滑,就业问题、资金风险浮现……
转机,在突破自我中来到。
淄博因清理“两高”行业腾退的诸多生产要素,让新动能有了成长的空间。淄博因而规划了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倾力打造20条“百亿元级”产业链,发展势头势如破竹。特别是新医药赛道,目前,淄博新医药企业产业规模达560亿元,2022年全市新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77家,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增速分别为22.9%、11.61%、35.62%,发展势头强劲。而淄博如今还坐拥7家A股上市医药公司,闪耀资本市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第13位,总市值接近千亿。
正是如此,借助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创新突破,当下的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正在成为新医药产业高地。
一盘“大棋”:产业链、群纵横
仅凭一片退烧药,便让全世界都记住了企业的名字。用一句时下网络流行语来说:“这放在整个医药界,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 。
“8亿片布洛芬保供全国,这只是新华制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小篇章。近年来,新华制药不断围绕强链、补链,开展研发和项目建设,诸如建设‘15000吨异丁基苯扩产项目’,补齐布洛芬所需丁基苯缺口,实现进口替代,保障了用药安全。”新华制药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徐文辉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经形成了多条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医药商业的完整产业链。
100年近现代工业史,80载现代医药史。新浪腾旧潮,一出“好戏”登场的舞台,是淄博苦心孤诣布下的一盘医药产业“大棋”。
淄博现代医药产业起始于1943年新华制药厂的诞生。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淄博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医疗器械及耗材产业体系,并形成了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两大优势产业集群,这在国内城市中并不多见。
显然,这是淄博的优势,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底气和基础。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只有强链、补链、延链,才能激活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才能“链”出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公司多款药品获批生产、销售,产品不断丰富,通过‘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延链、铸链,建立起涵盖医药中间体、特色原料药、终端制剂的全产业链,实现了‘单一业务板块’和‘一体化产业链’的统筹规划和协同发展。”山东金城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叶青此前如是说。
而集群效应则让淄博新医药成长更出色。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淄博在做大做优骨干企业的同时,还下大力气培育和打造医药产业聚集区,快马加鞭地推动本市医药产业变先发优势为领跑优势。
近期,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旗下的赛迪顾问发布了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在细分领域榜单中,淄博高新区排在2023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榜第29位,位列全省第2。
不为人熟知的是,以新华制药为引领,汇聚了罗氏、拜尔等国际知名企业,淄博高新区是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淄博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和支柱效应越发显著,主要集聚区的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呈现出规模体量稳步增长、创新活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等态势。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期间,我国致力于聚焦生物医药等领域,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梳理之下,记者发现,早在2020年,淄博便以前瞻性的眼光实施“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其中《淄博市新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推动医药园区专业化、集约化建设,加快全市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种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得益于此,我们曾按照淄博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要求,一度停产的部分产业,将再度回归淄博张店。”根据山东未名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未名医药)副总裁徐隽雄所说,生物制药领域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未名医药的回归,不仅将进一步丰富淄博乃至山东省药品和疫苗品种结构,而且还能促成一批产业链相关优质企业纷纷落户淄博张店。
目前,位于张店区的山东未名生物医药产业园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项目一期新建鼠神经生长因子、干眼症滴眼剂、干扰素等生产线。产业园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超40亿元,将成为世界级生物技术制造基地。
时间回溯到今年3月,淄博市投资促进局公布了《2023年新医药产业类重点策划项目》,其中一个庞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落户在了资源枯竭而又有医药产业传统优势的淄博淄川。
“产业园将致力于打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美健康三条产业链,梳理了69个细分领域的发展方向,明确了200多家目标企业作为招引对象。”淄川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招商部部长王宁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该园区还引进了“金城生物”“鸿庄医疗”两家龙头企业,建成两个“园中园”。金城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以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生物发酵和生物催化技术平台为主;鸿庄医疗产业园主要以中药医疗设备及中药医疗膏方设备等医疗器械为主。
“产业园将发挥两个龙头企业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招引国内外原料药、高端医疗装备等上下游配套产业沿链聚合,用龙头串起整个产业全链发展。” 据王宁说,两方合作,中关村e谷将10余年生物医药产业服务经验和山东生物医药龙头企业资源相结合,将为淄川量身打造从企业意向落地,到项目管理、招商运营、企业服务等一体化产业服务方案,形成金融支持、企业服务、产业聚集于一体的产业生态。
中关村e谷有关负责人则表示:“同时,中关村e谷还将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和高端人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将淄川全力打造成国内一流医药产业要素集散地、技术创新高地。”
“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这一盘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大棋”,淄博正下得神采飞扬。
一个“药圈”:淄博举足轻重
近年来,山东将医药产业列为全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全力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2023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举行的前夕,7月12日,山东分别与中国药学会、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药品监督管理研究会在烟台续签合作协议,旨在进一步加快提升山东省药品安全治理能力和创新水平,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更早些日子,省会经济圈生物医药产业联盟成立暨生物医药产业协作大会在济南召开。济南、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7市工信局和11家联盟发起单位参加会议。
看名字,联盟的用意显而易见。即在省会经济圈内深化产业分工,把生物医药产业做大,既能形成合力,又能避免各自为战、重复建设。
从宏观上来看,随着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投入力度持续加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等因素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预测,在2023年我国生物医药规模将达4.3万亿元。因此,生物医药产业抱团发展势在必行。
从微观上来讲,这一联盟的形成,打开了一些偏远地市区县的医药发展战略空间和战略态势。
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打造自己的医药产业“新势力”?淄博高青县给出了答案。目前,高青县正在推进的黄河三角洲药谷产业园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25亿元,一期已签约入驻8家企业,入驻率达到100%。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入驻企业50余家,形成产值60亿元的健康医药产业集群,这将成为高青对接省会经济圈的重要增长极。
无论是集聚本土医药产业发展优势,还是承顺省会经济圈医药产业协作趋势,一个无形的“药圈”已经将淄博标注在了重要位置。淄博医药产业,不容小觑!
从2019年淄博将新医药纳入“四强”产业,出台一揽子政策,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至今,记者通过查询企查查发现,淄博医药相关公司已有7600余家,医疗器械相关公司达24000余家。
这足以说明,淄博新医药产业积淀深厚、优势突出,已成为推进动能转换、转型跨越的重要引擎。而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国正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医药行业依旧处于“风口”,这也给医药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但尽管发展势头迅猛,未来前景广阔,但医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的特征,而淄博医药企业当前还正处于从生产型向研发型、平台型转变的阵痛期和关键期,无论是研发投入、高端人才还是金融助力,依然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支撑。
成立医药检验检测联盟守护医药产业发展底线,为药品出口提供了“即报即检即放”的通关便捷“绿色通道”,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出台18条“金政”加大扶持力度,人才政策集聚势能……淄博一直在聚力打造优良营商环境,健全政府、企业、社会沟通交流平台,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及时协调解决医药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问题。
“希望新医药企业更好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着力在做强创新链、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正如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庆文在新医药产业座谈会上所说,要扎实推进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优化公共服务,为企业发展、项目落地创造更好条件;切实强化要素资源保障,集中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资源,支持新医药企业做优做强,打造一批医药产业研发创新、集约集聚发展的平台阵地;积极对接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需求,扎实做好政策供给,进一步集成政策资源、创新支持方式、提升政策实效,努力让广大企业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与此同时,淄博也将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要素、推动集群集聚发展、拉长壮大产业链条、打造产业发展最优生态,以加快培育壮大医药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医药骨干企业、规划建设医药专业园区为目标,继续打造新医药产业链,打造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加快化学制药、医疗器械、中药、生物药等产业培育,推动淄博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淄博实现“3510”发展目标和“强富美优”城市愿景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响当当的老牌城市,如今的淄博已经构筑起新医药产业发展格局,乘上雄厚的产业基础快车,按下了城市发展的“加速键”。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良栋 报道)
责任编辑: 张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