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为何是淄博这7所?

大众日报记者 张敏

2023-02-07 17:18:4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关于公布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遴选结果的通知》,华侨城小学、淄博柳泉中学、范阳中学、临淄区实验中学、淄博实验中学、淄博第四中学、桓台一中附属学校等淄博7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淄博这7所学校为何能获此荣誉?

如何创新?

在全省127个学校的获评名单里,青岛二中、山师附中、山大附中等强校、名校也在列。

淄博,每一所获评学校的实力都是不凡的。

小学生正处在思维进阶的关键期,而传统的分科教学过于强调单类知识技能的习得,学生在创新意识、合作协同、动手实践等方面存在现实短板。

华侨城小学的同学在进行项目式学习的产品制作,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此次上榜的华侨城小学专门组建了奇迹创意、机器编程等多种以创新素养培育为特点的学生社团,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科研负责人赵通就说,学校选择“项目式学习”课程构建,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学校立足小学学段及学科特点,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统整不同的学科学习为一个个真实的项目,持续丰富跨学科创新实践形态,并同步聚焦小学生“创新素养”评价这一重点难点,意在完善项目教学闭环管理,实现学段分级、评价增效,为学生适应未来科技竞争种下科学研究的种子。

2月7日,记者同时采访到此次获评的淄博柳泉中学,校长赵玉亮说,学校通过大量的科技主题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感知、创新体验、创新实践的机会。以刚刚举办的第七届科技节来说,随着无人机、阿尔法机器人和科学实验秀的热场,学生们穿梭在机甲大师挑战区、科学实验互动体验区、科技趣味游戏区等,领略科技的魅力。

学校先后建设了高标准的创客中心、包含虚拟现实、3D打印、机器人、无人机、数字书法等多个多功能教室,学生可以在创意搭建空间与智能管家交流,体验物联网时代的便捷,在虚拟现实空间感受身临其境3D体验,在人工智能空间体验无人机和无人车的驾驶感,在3D设计空间创作自己的作品……

赵玉亮还特别谈到,传统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难以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无法对学生课堂参与等进行评价,学校开拓创新,基于“6E”的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任务驱动下的合作学习生态课堂,形成了“三环八步”信息化赋能高效课堂基本范式。

获奖学校的共识,就是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粒种子,教育要做的,是给这粒种子提供合适的土壤。

淄博柳泉中学举办科技节活动。

底色几成?

有了小学和初中教育的基础和种子,高中的收获也是顺其自然。

高中学校以淄博实验中学为例,记者仔细梳理了该校这两年来的荣誉,这是实力证明的最好见证。

2021年6月,学校获淄博市第八届优秀教科研成果奖——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当年10月,学校再获淄博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到去年2月,学校又获评淄博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去年6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再次花落市实验。

在荣誉的引领下,脚踏实地是永恒的。

淄博实验中学的学生在进行创新实践活动。

淄博实验中学校长赵泮利介绍,学校系统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我们不仅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开展‘组合课堂’教学变革,还积极倡导以创新思维为核心,形成新教材背景下的思维型课堂课例模式,聚焦‘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路径构建。生物学科依托‘名师工作室’进行跨学科、STEM项目融合教学模式研究等。”

在创新素养建设方面,淄博四中同样是整体谋划、分类设计、一体推进。

淄博四中也在不断创新课程实施方略,先后开展“问题诊断导学”“四维一体整体课堂”“支架式教学”等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开展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化的学习设计,将创新素养培育融入到课堂教学全过程,逐步构建以“自学、展示、反馈”为特征的创新课堂模式,并将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以及青少年科技大赛相结合,完善创新教育全环境育人体系。

淄博市基础教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水英介绍,淄博专门成立了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申报评选推荐工作小组,全面负责组织、评选和推荐等工作。按照限额要求,经自主申报、区县推荐和市级评选,从34所学校中评选出8所学校,向省教科院推荐申报,最终有7所学校获评,“我们将积极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环境,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与路径,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切实推动淄博创新教育实施和创新素养培育工作。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敏 通讯员 王金华 报道)

责任编辑: 高昕彤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