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文明花开香满园 同心实践满庭芳
2020-12-30 20:46: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腊梅绽放暖寒冬,春意烂漫在枝头。
小马扎上的理论宣讲有声有色,守望相助等志愿服务温暖城乡,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近年来,淄川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突出打造“把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田”品牌,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在群众心坎上,把新思想转化为生动实践,文明实践活动红红火火、接地气有活力有温度。
明理胡同,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十四五’又是开启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宏图展,继往开来起好步,迎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后,龙泉镇台头村文艺爱好者在明理胡同里以“三句半”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全会精神,赢来了群众的热烈掌声。
胡同里、黑板前、凉亭里、大树下……在明理胡同里,乡亲们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的不再是东家长西家短,而是国家的惠民好政策、乡村的文明新气象,讨论的是怎么把日子越过越红火。明理胡同这一有效阵地,让理论的学习宣传实践在农村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更加精彩,真正在农村沃土中开花结果。
自2019年开始,淄川区指导各村居在百姓拉呱聊天的聚集地建立“明理胡同”447个,放置小马扎、连排椅等,安装报刊箱582个,配备各类理论读物8600余本,把群众聊天拉呱的聚集地变成了理论政策的宣讲阵地。每月18日为主题宣讲活动日、每周五为常态化宣讲活动时间,506名村级理论宣讲员用大白话说天下事、身边事,让群众感受到理论政策可亲可近、可学可用。整理区里出台的新政策、制定的新措施、基层好的经验做法等,编印《中国之治的淄川故事》丛刊书籍,总结“淄川经验”、解读“淄川行动”、叙写“淄川变化”。
“以前啥都不知道,现在好了,有人天天免费给读报,现成的马扎随取随坐,非常方便,现在俺老婆子都知道国家大事咧。不光俺,俺们几个老姐们、老邻居到点就约着过来听。”66岁的南坪村村民司翠芬说。
“明理胡同”探索了一条走出办公大楼、走进胡同、走到群众身边的理论大众化“红色通道”,工作经验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山东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山东省基层宣讲100法》。
守望相助,打通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月2日,针对部分社区防控力量不足等问题,淄川区发布战“疫”招募令,面向全区招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志愿者。不到一天的时间里,300名志愿者报名参与,充实到疫情防控一线。
疫情防控期间,淄川区建立区镇村三级管理群和群众、党员、在外人员3个联系群1807个,覆盖群众30余万人,及时上情下达,传递疫情权威消息。发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倡议书》《致全区网民的倡议书》《疫情防控期间婚丧嫁娶事宜移风易俗倡议书》等倡议,制作《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现场消毒及个人防护指南》《防控疫情劝返点宣传牌》展板1000块,印制文明实践志愿者袖章标识5000只,全区6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3万余名志愿者坚守在防控疫情第一线,带动形成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
5月4日一大早,河北村“1+4”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来到贫苦户甄柱善家,帮他整理庭院卫生。甄柱善说,“我自己不能动弹,这些志愿者们都挺好,时常帮我来干活,还帮我买菜买药,向好人们表示感谢。”
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淄川区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为重点,建立1名党员和4名邻居志愿者帮扶的“1+4”帮扶对子570个,设立公益岗位612个,为贫困户更新床单、毛巾等日用品1.7万余件,把贫困户真正包起来、带起来、管起来,让他们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在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等实践站设立特色农产品展销专柜,开展“直播带货”等活动,帮助村民拓宽销售渠道,助推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倡树践行新时代文明新风尚
国庆节期间,台头村的司先生和妻子方女士举办了一个别样的新婚礼:唱红歌、父母送家风家训、村书记送村规民约、好友送书籍……整场婚礼简约庄重、喜庆浪漫,在欢声笑语中圆满完成。这场婚礼不仅拉开了一对新人的人生新篇章,也倡树了文明节俭的新风尚。
“现在一天三顿都在食堂吃,有面条有馒头有菜,还不花钱,做了80年的梦终于成真了。”4月23日,谈及村里的夕阳红食堂,土孤堆村村民陈立香竖起了大拇指,“这样的好日子,真是没想到!”
群众利益无小事,打通“最后一公里”,最关键的是要把百姓的冷暖记在心间。淄川区聚焦老有所养,在实践站设立“爱心餐厅”,为孤寡、残疾等老人免费提供就餐服务,许多老人感动地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进餐厅,感恩党的好领导。聚焦青有所志,推行“新婚礼”,倡树村居书记送《村规民约》、家长送家风家训、朋友送书籍的“三送”新风。聚焦少有所教,推广建设“四点半”课堂,为孩子提供作业辅导、阅读等服务,家长们都自豪地说,实践站给俺看着孩子。聚焦老有所终,建立吊唁厅,丧葬费由原来的一两万元降到现在的一千元左右,形成了丧事简办的新风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阳节之际,台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欢乐祥和,志愿者们正在给老人们按摩、理发、义诊、修脚,观看文艺演出的同时,一起包水饺、吃水饺,实践站里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在为老人们送上重阳节祝福的同时,也拉开了全区尊老敬老举办重阳节敬老礼的序幕。
淄川区围绕传统节日和人生重要节点,在全区先后组织开展春节拜年礼、元宵节扮玩礼、清明节追思礼、中秋节团圆礼、农民丰收节礼、重阳节敬老礼等节庆礼,和入学礼、升学礼、成人礼、参军礼、新婚礼、送老礼等祝福礼文明实践活动1200余次,在规范运作主题思想鲜明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在有价值观理念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中,把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田,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生活的幸福,凝聚起群众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完善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开花
“多好的青年多好的人啊,连子女都办不到的事他们办到了,社会上多一些这样的志愿队,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太河镇黑山村72岁老党员魏允峰在志愿者为其修脚后,激动地写表扬信向淄川区青年志愿服务队表示感谢。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形式是志愿服务。淄川区注重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引导和培育,成立理论宣讲、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队伍10支,指导各村居建立“党员暖心、文明婚庆、大健康、陪你到老”等“6+N”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2800余支,发挥青年志愿者、公益在线等30支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带动作用,全区志愿者达到13.5万人,汇聚志愿力量,服务广大群众。
9月8日上午,西省村村委大院里笑声不断,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在免费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们理发,这是志愿者通过“淄川志愿云”接单后上门送单的活动现场。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贴近群众,淄川区坚持移动优先,建设了集阵地、队伍、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淄川志愿云”,群众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打开微信小程序即可进入,实名注册后即可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百姓点单、专业制单、政府买单、志愿送单、百姓评单,通过精准化、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百姓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会的温情。
“王家村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来,目前110多户村民中志愿者达到120多人,每家每户都有志愿者,这是王家村取得的最明显的效果”,王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怀波兴奋地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淄川志愿云”自2019年3月运行以来,已有2184支志愿者队伍注册,开展送单活动6.7万次,活动时长126.8万小时。
“让好人有好报,让有德者有得”。淄川区建立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制度,与新星超市、蒲松龄纪念馆等29家单位联合成立爱心联盟,志愿者凭年度积分可享受打折优惠,公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有效激发,形成了“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生动局面。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央文明办举办全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淄川区作了题为《淄川志愿云:精准服务聚民心》的经验汇报。此次培训班共有7个全国试点县(市、区)作经验交流,淄川区为山东省唯一一家。
传播思想、实践文明、成就梦想。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中,淄川区将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聚焦群众需求、突出效果导向,通过关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出中心建设的最大实效,把党的关怀送到百姓心田,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李德群 孟燕 赵慧凝 刘昊东 报道)
责任编辑: 张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