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故事(70)心腹之患:吴王夫差的覆亡之路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2-02-19 06:36:4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本章接续上一期国学成语,讲述吴王阖闾如何走向灭亡的故事。

(上)天注定还是自作孽?

问:对一个人最大的打击是什么?

吴王夫差:最大的(打击)不是后果有多么严重,而是在最得意忘形时,突然马失前蹄。

问:为什么很多坏人会得意很久?

晋国司马侯:上天先让他“嗨”几天,再出其不意给他惩罚(天或者欲逞其心厚其毒,而降之罚)。

《尚书》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吴王夫差以国家和生命为代价证明了这一道理。

其实早在夫差败亡之前,已经有很多人看出了苗头。

一、公元前510年夏天,吴国侵越。这本是一次不起眼的战争,但晋国太史墨说:“不到四十年,越国大概要占有吴国吧!越国得到岁星(木星)的照临而吴国进攻它,必然受到岁星降下的灾祸。”

当然,史墨在搞封建迷信,不足为凭。但是因为后来碰巧“应验”了,而且被写进了史书,所以列出来,且备一说。

二、前506年,吴国败越,夫差应越国请求,要饶恕越王勾践。

伍子胥坚决反对说:“去疾莫如尽。勾践善于笼络人心,而吴越世代为仇,今天留下越国,是违背天意助长仇敌,后患无穷。”

夫差不听,伍子胥叹息说:“二十年之后,吴都就要变成池沼了。”

三、夫差打败越国后,开始对楚国、陈国用兵,以清算过去的恩怨,这引起了楚国大夫们的忧虑。

子西却不以为然说:“夫差的老爹活着时,吃饭舍不得吃两道菜。在军中,煮熟的食物先分给士兵,他最后才吃。而夫差住豪华别墅、养嫔妃宫女,一心享乐,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在他眼中,老百姓就像仇人,没完没了地搜刮使唤,一定会先失败。”

(中)西施,中国最早的美女“间谍”

前文提过,为了尽快战胜吴国,越大夫文种提出了“灭吴七计”,其中一条就是美人计。

这个身负特殊使命的女子叫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美女“间谍”,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具体任务是,以美色迷惑吴王耽于享乐,挥霍国帑(tang),消耗国力。

据说,西施原本是今浙江诸暨苎(zhu)萝村一个打柴人家的女儿,虽长于乡野人家,但花容月貌,有沉鱼之美。

范蠡访得之后,勾践重金来聘,让西施别居土城,每天由专门的老师从声乐歌舞到一颦一笑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包装”。

经过三年的魔鬼训练,西施无论从外貌衣着还是精神气质,都与浣纱村女大相径庭。连陪同训练的侍女都出落的清新脱俗,仪态万方。每次西施坐着装饰华丽的香车外出,“所过街衢,香风闻于远近”。

勾践闻讯大喜,择吉日良辰,命范蠡进献夫差。

夫差一看西施,魂魄俱醉,特地下令让西施居姑苏之台,擅专房之宠,享妃后待遇。

可怜的伍子胥还在喋喋不休地说什么“美女是亡国之物,大王不可接受。”夫差压根一个字也没听进去。

为了取悦西施,夫差特命公孙雄建了一座“馆娃宫”,雕梁画栋、饰以珠玉,作为休闲娱乐之地。

随后几年中,馆娃宫又不断扩建,成为了一座集水上娱乐、岸上食宿等于一体超5A级的风景区。

夫差整日与西施流连其间,歌舞不休。

与此同时,在西施的魅惑和伯嚭的劝说下,吴王夫差不断返还先前占领的越国国土,越国综合实力不断扩大,为最后灭亡吴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只是,与后世传说吴国灭亡后,西施与范蠡泛舟而走,夫唱妇随不同,据战国墨家等的只言片语记载,西施以祸国之罪沉水而死。后人有诗叹曰:

辞藻欲表先无语,丹青未著已失神。

水偷月貌锦鳞醉,风袭蛾眉天下颦。

莺声压却三军鼓,蜂腰舞动霸业根。

一场大梦烟波里,泪洒珍珠照来人!

(下)有一范蠡而不能用之

与传说中有了西施后沉迷酒色,不理国事不同,吴王夫差其实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那就是做春秋霸主。

公元前490年,齐国君景公去世,主少国疑,权臣争斗,齐国陷入混乱之中。

家不和外人欺。吴王夫差听说后,兴起了攻打齐国的念头,借机争霸中原。

伍子胥闻讯,十分焦急地说:“勾践被释放回国后,连口好饭都舍不得吃,整天祭奠先人、接济老弱病残,他这是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它才是心腹之患,此人不除,吴国将永无宁日。现在大王跑那么远的路去攻打齐国,实在太荒唐了。”

夫差不听,开始积极筹备逐鹿中原。前486年秋天,吴王夫差不顾国库空虚、民力疲惫,悍然下令开挖邗(han)沟,打通淮河长江水路。由于工程量巨大,大量民工因伤病死亡,怨声载道。

前484年,夫差决定水陆并进,北上伐齐。

越王勾践闻讯后,特地带领大臣前来朝拜,并上至夫差下至朝臣每人都送上了丰厚的礼物。

举朝皆喜,只有伍子胥感到了深深的恐惧。他劝谏夫差说:“勾践这是在豢养吴国骄气。越国和我们是近邻,他们显示出驯服的样子是为了实现欲望。而齐国远离吴国,即便如愿以偿,也不过像得到了一块石田,没有用处。”

吴王夫差听得心烦,就以出使为名打发伍子胥到齐国,免得在身边唠叨。

伍子胥万念俱灰,知道吴国已危在旦夕,于是借出使齐国之际,将儿子委托给了齐国的鲍氏。

公元前484年夏五月,吴王夫差联合鲁军在艾陵(今山东济南钢城区艾山街道)与齐军展开大战,齐国十万将士血染沙场,齐简公大惊,乞罪求和,夫差命鲁齐两国重修兄弟之好后,才得意洋洋返回吴国。

举国皆庆,唯独伍子胥忧心忡忡,太宰嚭趁机向夫差进谗言说:“伍子胥为人强横凶恶,没有情义。他几次劝谏你不要攻打齐国,幸亏您没有听,结果他心生怨恨,败坏、诋毁大王的事业,还假装生病不上朝。更过分的是,我接到密报了,这次他出使齐国,偷偷把儿子托付给了鲍氏,这可是叛国啊。”

吴王夫差一听,勃然大怒,派人送剑给伍子胥逼他自杀。

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倒要来杀我。我帮助你父亲称霸,帮助你当上太子。那时你说要把吴国分给我一份,我都没有动心,现在你却要杀我这个长辈。”

伍子胥对门客说:“我死后,你们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放在都城的东门楼上,我要看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说完,挥剑自杀。

夫差听后大发雷霆,命人将伍子胥装进皮袋子里,扔进江中随波逐流,吴人闻之,无不落泪。

此后,夫差内政外交昏招迭出,以至于后来越国围攻吴国三年,诸侯各国几乎全在冷眼旁观,无一援手。

而可怜的夫差,直到自己挥剑自杀的那一刻,才想起伍子胥的焦虑与忠诚,可惜晚了。

事实上,吴王夫差对蠢蠢欲动的越国也不是没有怀疑,但是还是一步步走向了灭亡。就像齐景公看着自己富丽堂皇的宫殿,预感将要落入他人(陈氏)之手,却唯有叹息一样。

人事沧桑,谁主沉浮?有时还真难以说清。

国学经典欣赏:

吴将伐齐,越子率其众以朝焉,王及列士,皆有馈赂。吴人皆喜,惟子胥惧,曰:「是豢吴也夫!」谏曰:「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壤地同,而有欲于我。夫其柔服,求济其欲也,不如早从事焉。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越不为沼,吴其泯矣,使医除疾,而曰:『必遗类焉』者,未之有也。《盘庚之诰》曰:『其有颠越不共,则劓殄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邑。』是商所以兴也。今君易之,将以求大,不亦难乎?」弗听,使于齐,属其子于鲍氏,为王孙氏。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梵檟檟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

—— 《左传·哀公十一年传》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高翔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