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微历史丨王之涣《登鹤雀楼》,失意时的“得意”之作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3-02-10 08:37:1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几乎妇孺皆知的五言绝句,字面意思浅显易懂,就不作翻译了。“诗无达诂”,硬着头皮翻译,反倒破坏了诗歌的韵味。

接下来,简要说说本诗的艺术成就。首先,王之涣把眼前所见的上下、远近景色——白日、山、黄河依次入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和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在极目远眺中表现出不凡的胸襟抱负,间接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诗歌名为《登鹳雀楼》,是以鹳雀楼作背景,写眼前景色,发心中感悟,但结尾处又巧妙地运用一个“楼”字,如淡墨着色般呼应题目,表明这是一首登楼诗,题文一致,相互辉映。

最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是登楼中的顿悟,又是妙手偶得的哲理名句,意在言外,发人深省,诗歌境界忽“平步青云”,遂成千古绝唱。

孟子云,知人论世。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其实在人生的灰暗时刻。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淩,祖籍并州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据说,王之涣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后来,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进行边塞诗的创作,每每诗歌“发表”之后,“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风行一时,因而跻身盛唐的边塞诗人之列,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还有,王之涣人生起点也不错。

大约唐玄宗开元年间,王之涣告别了青少年时代率性而为的生活,以门子(这里指官宦子弟)调补冀州衡水主簿。几年后(公元722年),王之涣娶冀州衡水县令李涤的第三女儿为妻。此时的王之涣可谓春风得意,但仅仅四年后,灾祸突如其来,王之涣遭人诬陷诽谤,愤而辞去官职。

从此后,王之涣不得不闲居家中15个年头。但所谓祸福相依,其间,王之涣心无旁骛搞创作,渐渐名声鹊起,还与“七绝圣手”王昌龄等名家成为“笔友”,《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再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王之涣再入宦场,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任内政声颇佳,于公元742年2月病逝于官舍,年55岁。

次年五月廿二日,王之涣归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铭文有言:“(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这么有才的一个人,因为官场倾轧而半生蹉跎,委实令人惋惜。

再说鹳雀楼,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地方政府鹳雀楼,并于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另据有关资料记载,鹳雀楼因未视野开阔,登楼则有凌空而小天下之感,故名云栖楼。又因黄河流域有一种嘴尖腿长,毛灰白色,似“鹳雀”的鸟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上,又称鹳雀楼。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中写鹳雀楼的诗歌很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同崔邠登鹳雀楼

李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

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萧鼓空流水,

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

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

远目非春亦自伤。

和王之涣一样,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附录于下:

登鹳雀楼

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人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把三首诗词比较来看,虽然各有千秋,堪称名作,但王之涣的毕竟更胜一筹,所以家喻户晓,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