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番外篇(12)赵将括母:知子不才预先避祸

大众日报记者 武宗义

2022-07-10 06:55:0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一件天下震动的大事,秦赵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告终,主帅赵括战死,40多万降卒被坑杀,只有240名“小不点”被释放回国。

其实,在此之前,这场战争的结局就已经被赵国一个妇人预知,他就是主帅赵括的母亲。

中国有句俗语叫“虎父无犬子”,但凡事总有例外,赵国一代名将赵奢就偏偏生了“犬子”赵括。

直到赵奢去世,他有个心结都没有解开,那就是自己的儿子赵括虽然自小熟读兵书,谈论军事时滔滔不绝,连自己也难不倒他,但他毫无实战经验却心高气傲,以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这让赵奢很是忧虑。

赵奢甚至断言:“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哪天让他领兵打仗,赵国一定会失败。”

虽说知子莫如父,但赵奢万万没有想到会预言成真,而且儿子赵括给国家造成了如此骇人听闻的损失。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爆发。此时,赵国“三巨头”中的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病重,只有廉颇健在,但连战连败,只好坚守不出。

赵孝成王急于求胜,多次斥责廉颇畏敌怯战,但廉颇置之不理。秦国丞相应侯听说后,趁机拨出大笔专款派出大批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最伤脑筋的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就要投降了。

这些消息被有意无意地传到了赵王耳中,本来赵王就因为廉颇连战连败又畏敌怯战不满,于是就下令以赵括代替廉颇。

此举遭到了众人的强烈反对。重病不起的蔺相如听说后,劝赵王说:“大王只凭名声就起用赵括,这就像胶柱鼓瑟,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随机应变。”

赵括的母亲也急忙上书强烈反对。赵王不解,赵括的母亲说:“当初我侍奉他的父亲,那时他已是将军,但由他亲自捧着饭食侍奉的有十几人,被他当作朋友看待的有数百人,大王和宗室赏赐的财物他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但儿子赵括却不是这样,现在他刚刚当了将军就东向接受朝见,军吏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东西他都拿回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父子二人是如此不同,希望大王收回成命。”

赵王不听,赵括的母亲最后无奈请求说:“如果大王一定让他带兵,那我有一个请求,如果他不称职,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

赵括来到前线后,把原来的规章制度全部废除,原来的军吏全部撤换,随即下令进攻秦军。

而秦国得知廉颇解职后,秘密任命白起为上将军,并下令严守这一军事机密。白起偷偷达到前线后,针对赵括的军事动向制定了双线作战计划,一是围点打援,二是断绝粮道。

首先,派小股士兵迎击赵军,随即假装败逃,吸引赵军长驱直入,直追到秦军大营。而此时,秦人的另外两只突袭部队正悄悄接近赵军。其中一支2.5万人的分队负责截断赵军归路,另一只为5000人的骑兵,负责中间打穿插,把赵军拦腰隔断,断绝彼此联系。随后,赵军的粮道也被秦兵截断。

赵军攻打秦营不下,正欲退兵,却遭到秦国轻骑兵的猛烈攻击,只好就地扎营固守待援。

秦襄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截断,亲自来到河内下令给所有的百姓拜爵一级,并征集年满十五岁的青壮年男子全部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救兵,截断他们的粮道。

双方僵持到当年九月,赵军断粮已经46天,饿得两眼发蓝的士兵不得不偷偷杀人充饥。绝望至极的赵括挑选能战斗的士兵编成四支队伍,主动向秦军发起进攻,打算突围而逃,但连攻了四五次都无功而返。

赵括索性孤注一掷,亲自带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杀。赵军群龙无首,兵无斗志,40多万人放下武器投降,结果被全部活埋。

第二年,未等赵国从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中舒缓过来,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此后一年多时间里,邯郸几次濒临陷落,最后在楚魏联军的帮助下,才逃过了灭顶之灾。

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赵王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信守了诺言,终于没有忍心株连杀害。

这就是著名的成语“纸上谈兵”的由来,它的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

责任编辑: 武宗义     签审: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