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为何是“最为老师”?
大众日报记者 于国鹏
2021-01-01 08:3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荀子是先秦儒学最后一位大师,一般也被认为是先秦学术思想史上,百家争鸣时期最后一位大师。学术界经常用两句话来表述,荀子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最高峰,是先秦学术集大成者。
在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举办的“荀子公开课”上,来自国内外的传统文化研究知名学者,详细解读荀子其人其书、人性论、礼乐思想、经济思想、军事思想等。
荀子,名况,战国后期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并曾“三为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令。五十以后至八十岁左右,主要在齐国活动,是稷下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八十岁以后,荀子主要居住在兰陵,一边从政,一边从事著述。荀子的学生包括韩非子、李斯等。
1、荀子为何是“最为老师”?
在稷下学宫,德高望重的荀子“最为老师”,曾“三为祭酒”。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奚,以《荀子与稷下诸子》为题,以稷下学宫设立和百家争鸣兴起的历史文化背景展开分析,解读荀子思想。白奚认为,荀子思想的形成受到了稷下学宫中诸子百家学说的深刻影响,是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特别是稷下学宫诸子百家的学术进行继承、批判、吸收,才得以成为集大成者和最高峰。荀子的礼法互补思想、荀子的性恶论及荀子的天人关系论,弥补了传统儒家思想的不足,也带给后人丰富的启示。
百家争鸣就发生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齐国的都城,临淄。百家争鸣和稷下学宫基本上可以划等号,或者可以说如果没有稷下学宫,也就没有百家争鸣。
稷下学宫存在大约一百五十年,是中国古代学风最自由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来到稷下学宫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待遇优厚,“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他们的工作是“不治而议论”、“不任职而论国事”。
不同学派在一起互相切磋,就会刺激新的思想产生,出现一些新学派、新思想,形成百家腾跃的局面,“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至“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421/Articel08003MT.htm
2、荀子论修身:学以成人
围绕荀子的荣辱观及修身等论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国荣说,荀子延续了儒家修身与“学”相联系的传统。荀子之论“学”,主要通过何为学、为何学、如何学等问题的讨论而具体展开,其内在之旨则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积”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持续不断,不可一蹴而就。今天,如何从荀学中汲取智慧,通过不断学习明德修身,从中依然能获得诸多启发。
荀子重视学,因为学跟修身紧密联系在一起。《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荀子论“学”的内在之旨,就是“学”以成人,“积”以成“圣”。 《劝学》篇中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矣”。通过“博学”和“内省”,就可以让认识突破“陋”与“蔽”的局限,达到“知明而无过”的境界。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428/Page08NU.htm
3、荀子“明分使群”基础是以“礼”相待
荀子是先秦儒家一位集大成者,但是,他的礼乐思想与孔子、孟子又有诸多不同之处。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颜世安围绕荀子的礼乐思想,深入分析和讲述了荀子的礼学思想,及其对后世儒学发展的长期影响。
颜世安引用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经典论述,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现实中生动具体的事例,对荀子的礼治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德治之于统治者的责任与修身、礼治之于身份、规范与秩序的作用。他认为,荀子的礼学思想,重心在明确人的份位,形成群居生活秩序。这一理论,在战国末期政治统一前夕,为儒家设想的天下秩序确定了理论基础。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630/Page08NU.htm
4、荀子也是音乐理论的一个开创者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颜世安认为,荀子在音乐理论方面,也是一个开创者。而从“礼”的角度讲,作为先秦儒家一位集大成者,荀子把“乐”和“礼”合起来,也是对先秦“礼”的理论的最后完成。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707/Page08NU.htm
5、荀子:打胜仗,关键在民心
一般说来,儒家不议兵,故孔子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当然,儒家也要面对现实,所以孔子又主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丁为祥对荀子的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丁为祥说,荀子的军事思想基本遵从儒家仁义原则,但因其要面对战国时期的攻伐大势,所以就有“议兵”的攻战关怀,“荀子认为攻战之本在于‘壹民’;而要‘壹民’,就必须隆礼、贵义、好士、爱民,从而以‘权出一’的方式,达到三军同力的目的,让军队成为无敌的王者之师。”
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当然也讲“仁义”,但是又与孔子和孟子的“仁义”观并不一样。比如,在谈到大国兼并小国时,荀子说,“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然而,“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荀子的意思是,依靠德行兼并别国的君主能够称王,依靠强力兼并别国的君主会导致衰弱,依靠财富兼并别国的君主则会导致贫穷,这种情况古今都是一样的。从这里看来,荀子议兵时的“仁义”观,显然有其不同于孔孟的精彩之处和深刻之处。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0901/Page08NU.htm
6、“王道政治学”上,荀子有何创新
孔子、孟子、荀子可视作先秦儒学三大发展阶段。孔子兼重仁礼,孟子侧重仁,荀子侧重礼;孔子主张性近习远,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这是荀子的思想创新之所在,但并不是全部的内涵。
中山大学教授杨海文在解读荀子思想与孔孟思想的关系时表示,三家思想体系都是博大精深的,理清荀子与孔、孟之间的扬弃关系,夯实荀子对于先秦儒学的思想创新,就能完整地呈现、真切地敞开荀子作为儒家、思想家的本来面目。从道德形上学、实践伦理学、王道政治学三方面,可以清楚了解荀子思想对于孔孟思想的扬弃和创新。“在王道政治学方面,从王霸关系、德刑关系、君民关系、士仕关系几个方面来观察,可以看到荀子与孔孟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当然也有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1103/Page08NU.htm
7、古时荀子为什么会被赶出孔庙
中山大学教授杨海文认为,荀子对孔子、孟子的思想有扬弃也有创新,“在实践伦理学层面上,从理想人格、义利之辨、移风易俗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可以清楚了解荀子思想对于孔孟思想的扬弃和创新,所以后来无论尊还是贬,都无损荀子的儒家本色。”
杨海文表示,还有一个大家可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荀子既然和孔孟在思想上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为什么在思想史上的命运跟孔孟大不一样?其实,在汉唐时期,孟子、荀子是并列齐名的,比如在《史记》中,孟子、荀子的列传是放在一起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就是孟子、荀子的合传,当然该篇并非仅记孟子、荀子二人事迹,还记载了道、墨、法、阴阳等各家代表人物12人。在唐代,韩愈也认为孟子、荀子是并列的。宋明之后,孟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荀子受到批评越来越多。
那么,荀子为什么会被赶出孔庙呢?在理学家看来,荀子主要有三件事情做得不对。一是孟子讲“性善”,荀子为什么非要讲“性恶”?二是荀子教出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人物。三是荀子写了“非十二子”,批评了12位学者,批评其他人还好说,为什么要把子思、孟子也一起批评了呢?
特别是到了晚清,尊荀与贬荀都一起出现了。最近以来,“统合孟荀”已经成为学术界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观点。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1124/Page08NU.htm
8、荀子的教化“招数”有哪些
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在解读“荀子的教化思想”时表示,荀子从“性恶论”主张出发,认为人需要教化,社会需要教化,“既然教化具有可能性,也具有必要性,所以荀子提出以‘礼’、以‘乐’、以‘身’教化的方式,去推行教化,这也构成了荀子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李承贵说,总而言之,从荀子相关论述来观察,荀子是提倡教化的,以礼教化、以乐教化、以身教化,构成了荀子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荀子的教化,第一强调的是“别”,通过礼的规范,才能形成和保证社会的稳定,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乐的作用是“合”,身的作用则是表率和榜样。正是因为人性恶,荀子认为,如果不进行教化,则社会必然缺乏伦理、秩序混乱,所以荀子说“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1208/Page12NU.htm
9、荀子论教化:有效但难立竿见影
南京大学教授李承贵解析荀子的教化思想时表示,荀子从“性恶论”主张出发,认为教化既有其可能性,也有其必要性,所以需要以“礼”、以“乐”、以“身”的方式,去教化社会,教化百姓。荀子的教化思想,从具体论述来分析,显示出鲜明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内容的双重性、过程的渐进性、展开的系统性。
李承贵表示,荀子的教化思想,自然也存在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今研究荀子的教化思想,如何吸收其中的积极内容,做到“善教”,需要在三个方面着眼,“一是从一元到多元,处理好教化内容的丰富;二是从精英到平民,教化主体要扩充;三是从崇信到理性,充分认识到教化功能的限制。”
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01215/Page12NU.htm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国鹏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