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先声丨老旧工厂拆不拆?工业遗产保护要避免三大误区
大众日报记者 张浩 崔凯铭
2023-09-05 07:00: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工业遗产保护要避免三大误区
□ 韩 晗(武汉大学景园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成了许多城市在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今年三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修订发布《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强调国家工业遗产应与城市转型发展相结合,注重生态保护、整体保护、周边保护,实现自然人文和谐共处。
我国工业遗产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物证,是国家工业化历史进程当中所遗留下来的关键文化遗产。从类别上看,工业遗产既包括车间、车站、仓库与宿舍等建筑物,也包括水坝、矿山、码头、铁路与桁架等构筑物乃至工业生产设备,它们集中分布于我国各地,尤其以城市内部居多。近年来,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作为城市发展、遗产保护以及文化建设等不同社会领域的一项共同重要工作,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绩,如上海杨浦滨江工业遗产群,就是我国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从“锈带”向“秀带”转型的标志;通过首钢冷却塔改造而成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滑雪赛事中引起世界瞩目。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自有其特殊性、复杂性。通过长期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在数以万计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中,也存在着一些因保护更新不当而导致烂尾甚至“二次废墟化”的失败项目。如何杜绝这些问题,同样是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根据调研,笔者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要避免以下三大误区——
一是避免弱化工业遗产的遗产属性,片面强调其经济价值,杜绝因认识因素造成的因“无知性破坏”“建设性破坏”。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已经在学界被公认,但在业界,工业遗产的价值尚难以与传统的文化遗产如明清建筑、革命文物等一比轩轾。再加上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往往是活态再利用,即非静态保护,需要对建筑本体进行一系列技术改造之后,使之重新具有使用价值。在这个过程当中,规划、设计与建设方往往片面追求改造后的经济效益,对遗产本体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构件或本体之外的构筑物予以拆除,使得遗产本体丧失或部分缺失了应有的遗产价值。
笔者了解到,某市对市中心一家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企业发电厂进行改造时,将电厂门前原有一座苏联某知名设计师为该厂设计的工人群雕铜像彻底拆除。该雕塑具有较高的艺术及历史价值,但因其年限不足,未纳入文保名录。雕塑的拆除破坏了整个厂区的审美风貌,同时造成了对工业遗产的毁坏。
对于以上问题,破题之术在于两点,一是负责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的特殊属性,强化工业遗产的遗产属性认识,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承担延续公众记忆、传承城市文脉这一特殊价值;二是要在项目论证、执行的过程当中充分参考艺术设计、文博文物、历史考古与地方文史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建议,决不能将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简单地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更新或旧城改造工作。以山东青岛啤酒厂的保护更新为例,青岛啤酒厂的旧厂改造与青岛啤酒博物馆建设,都是综合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遗产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建议之后的结果,并持续性地广泛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动合作,走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路径,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是避免盲目追求“短平快”,杜绝因政策因素给工业遗产再利用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尽管近年来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得到各方重视,但相关工作的立法还存在空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是一个投资大、收效期长且具有较强公益属性的事业,许多工作依赖于政府所发行的地方国债或愿意进行长线投资的大型企业来完成,“短平快”决不适合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在相关政策不明确或缺位的情况下,存在个别地方政府机构或遗产本体业主方对遗产保护采取形式主义“假作为”的态度,更有甚者假借保护之名,以“乱作为”破坏工业遗产。笔者调研了解到,截至2022年,目前国内约有300余处工业遗产“应保未保”或“应保未妥善保”,当中许多遗产本体被破坏,正是因为在政策缺位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实现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活态化、有机化与可持续化,要在工业遗产效益结构分析上下功夫。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大的方面,如果细分,还包括环保效益、再就业效益、产业结构效益、文旅效益与社区发展效益等多个方面,这就需要联动不同的工作主体如文旅部门、环保部门与社会保障部门等协同解决,通过一个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的实施,来促进多个社会治理领域受益。
三是避免在综合考虑不周下“仓促上马”,杜绝因技术因素造成的遗产本体破坏行为。
在对技术要求全面论证不足、综合考虑不周的前提下,仓促推动工业遗产保护更新项目,极易造成工业遗产再利用“烂尾”,进一步加剧其废墟化。显然,如果在技术要求上不能通过多次论证、实验而形成完备的方案,那么势必在保护更新实践的过程中会造成一系列难以控制的负面问题。某地一工厂主体建筑,遗产本体原本为民主德国援建的包豪斯风格厂房,不但建筑风格独具特色,还有较高的技术史价值,但在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忽视了其主体建筑材料特殊性,在未对建筑本体进行材料分析的情况下以普通材料予以施工,导致遗产本体内外立面严重损坏,最终不得不暂停改造。
就此问题的破题之术,必须认识到遗产本体无论是构筑物还是建筑物,多半年久失修,对其改造更新不但依赖于好的规划方案,同时也对周边水土治理、内外立面修复、梁柱加固支护、构件拼接复原以及道路绿化、硬化等相关技术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技术上需要建筑学、材料学与环境工程学等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士共同论证、参与,要尽最大可能做到既保护了遗产本体,又不会给再利用带来安全隐患。
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工作既具有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特征,亦需要与不同工程技术学科通力配合,以实现风险最小化与效益最大化。在今后的相关实践当中,对于上述问题务必力图杜绝,更要避免因不同问题的叠加而出现的新问题乃至新难题,从而不断推动新时代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崔凯铭 张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