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荟选读|陈光:风雨剑门关
2022-04-12 15:31:52 发布来源:百花洲知事
对“剑门关”向往已久,因为这里有很多故事需要探究。2008年我从山东去北川参加抗震救灾,第一次开车由川陕公路进入四川。过了广元,地图显示前面就是剑门关。车子从剑门关旁边驶过,我没有停车,抢险救灾重于一切。以后的两年里,山东每天都有几百辆卡车由此路过前往北川,运送救灾和灾后重建物资。我也多次再过此地,依旧没有下车,但一睹剑门关的风采依然是心中的梦。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相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此地,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搭栈道,在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故名剑门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这里成为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烽火狼烟、江山易主的事情多次发生。
终于如愿以偿。2019年国庆期间,与朋友共同去游剑门关。来到剑阁县城,已是傍晚。品尝了著名的“剑门关豆腐宴”,查看了景区游览图,确定第二天一早上山。
半夜开始,风雨大作,天亮依然不停。我想,这剑门关历经千年风雨,看来今天只能在风雨中一览它的真面目了。九点多钟,雨小了,我们赶紧上路。
出城不远,就见一列大山迎面扑来,川陕公路像一条湿漉漉的蟒蛇一头钻进大山被劈开的一线缝隙之间,这就是著名的剑门七十二峰。大剑山由东向西横亘绵延百余里,群峰联缀,山势巍峨,峰跃惊涛,岭翻浪涌,到此裂开一缝,造就了护卫成都平原的天险——剑门关。以关楼为中心,诸峰左右排列,姿态各异,雄浑壮丽,形成了锁钥巴蜀、固若金汤的天然屏障。清人有诗云:“大剑小剑如刀攒,七十二峰成剑关。”
剑门关景区有三个大门,东门在山顶,南门在关内,我们自关外进川,自然要走北门,这样才能找到的“过关入蜀”的感觉。
进入景区,迎面看到“剑溪桥”,桥下的河是“大剑溪”,过桥50米有“志公寺”,右侧高处有金城山,山顶庙宇是仙峰关,那是当年迎接唐明皇入蜀接驾的地方。
我们径直来到“《蜀道难》壁题广场”。一座巨大的红色石壁上,刻着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42年在长安所写,目的是规劝入蜀好友不要羁留蜀地,免遭小人嫉妒。全诗二百九十四字,写了剑门蜀道的险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了剑门关的峥嵘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后又说“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奉劝客居蜀地的友人早点回到长安。全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作者的浪漫气质。诗人当年41岁,风华正茂,雄才伟略,诗中诸多画面此隐彼现,山高峰峻,水流急湍,林木荒寂,连峰绝壁,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境界之阔大,绝非他人可及。
沿着崎岖的山路上行,我们来到“细雨廊”。剑门关有四景必看:剑门细雨、血染翠云、绝壁夕照、梁山松涛,此处即是观剑门细雨的地方。剑门,作为西蜀门户,见过多少人来人往,就记得多少故事。公元1172年冬的一天,蜀中微雨,剑阁矗立。蜿蜒的山路上,只见一人头戴斗笠,骑着毛驴,披着细雨,携着微风,自远处悠悠而来。到了剑门关下,摘下斗笠,抬头仰望,略显疲惫,满眼心事,长叹一声,轻轻吟出一首诗:“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是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时年47岁,奉调从陕南到成都担任新职,路径此地,吟成了这首小诗。“细雨廊”名字便是取自这篇《剑门道中遇微雨》。能够写出这样诗句的人,一生自然有着不平凡的故事。站在微风细雨中欣赏连廊和石雕,仿佛岁月款款而行。生命如尘,时光如水,任凭风去雨来,愿人们都能从容以待。
继续前行,路过“剑门关地质博物馆”,走过“子规桥”,来到“五丁坪”。一座红色花岗岩巨型石雕,把五个大力士奋力开山的形象塑造地栩栩如生。雕塑讲述了古蜀道的传奇来历。战国中后期,秦惠王见蜀王朝国力衰退,蜀王荒淫无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无路可通。秦惠王便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 写信给蜀王,称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国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请派人迎接回去。蜀王素性贪欲,便派五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秦国等蜀道开通后,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军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军队寡不敌众,一战大败,蜀国很快灭亡。这条路遂命名为金牛道,成了四川至中原的官道,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就是这条古道。2300多年过去,蜀道已经不难,但金牛道仍在,蜀道难的故事千古流传。
风在刮,雨在下,沿着古金牛道拾阶而上,古道已旧,满目沧桑,我们来到“叹关台诗词走廊”。千年风雨已过,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吟诵剑阁诗词逾千首,这里选刻了张载、骆宾王、李白、杜甫、李隆基、李商隐、王安石、果亲王、郭沫若等名家诗文19篇,其中写剑阁的诗有李白的《上皇西巡南京歌》和杜甫的《剑门》、《将赴荆州寄别李剑州》等等,诗词文章华丽,书法艺术一流,篆刻工艺精湛,让人大饱眼福,给人以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
诗词走廊附近有“仙云客栈”,是一座游人休闲娱乐的仿古院落,名称来源于唐明皇的诗。公元756年,因安史之乱,唐明皇李隆基避乱于蜀中,途径剑门,写下了《幸蜀题剑门》这首诗:“剑阁横云峻,銮舆出狩回。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灌木萦旗转,仙云拂马来。乘时方在德,嗟尔勒铭才。”仙云客栈上面,有座4D电影院,号称是亚洲一流、全球特效最多的四维影院,专门放映介绍剑门关历史的4D电影——《剑门神鸟》。用最现代的技术演绎最古老的故事,不能不说是一大创造。
跨过剑溪上的雷鸣桥,沿石阶继续攀登, 闻名天下的剑门关展现在眼前。关隘是数百里大剑山受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的强烈影响而造成,山体形成隘口,两崖石壁高耸,有如刀劈斧砍,双壁对峙如门,故称“剑门”。这道关隘就是古人入川的必经之道,雄伟的剑门关楼就立于关隘之间。
伫立在剑门关前,仿佛踏在一部恢宏的历史巨著之上。脚下,就是诗仙李白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沧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处于剑门蜀道中心的这剑门关,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凡有志于巴蜀称王者,必先攻下这个天险。
关楼乃近代仿照明代关楼重新重建,一层为砖城,洞开一门,二三层为守军所用阁楼。关前是只容两人并行的石阶,陡峭而漫长,直通关楼门洞。道旁一块高约丈余的红色砾石,上刻“劒門關”三个遒劲大字。关楼设在山崖最窄处,一边紧切绝壁、另一边留下仅容剑溪通过的深壑。唐代岑参有诗称赞:“双崖倚天立,万仞从地劈。云飞不到顶,鸟去难过壁”。
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关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门洞上刻“剑阁”二字,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眼底长安”。雄关牌匾,苍劲有力。关楼宽 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游客可以上楼参观。2300多年的剑门关,亲历千年沧桑,见证王朝更替,造就了无数英雄,也令众多英豪为之折腰。关楼内,一组组浮雕,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经典战事。有司马错借道伐蜀国、姜伯约列营守雄关、赚剑门姚苌使诈降、防割据杨坚改蜀道、锁雄关王建坐龙楼,以及后唐军风云雄关、王全斌剑门之战、失险关李顺折翅、三忠烈魂断剑门等等。站在关楼静观两壁绝崖,遥想当年姜维镇关情景,才真正体会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感觉。
剑门关筑关拒敌,首自诸葛亮;剑门关降幡迎敌,乃其维任者姜维,铁的史实真是一则让人无话可说的幽默。如今,两代人为国为民为天下一统的征战故事,早已随风远去,天地之间只有坚硬如初的剑门巨崖默默耸立,引人叹息。这千年城楼,目睹了自汉魏以来的腥风血雨、雷霆闪电,见证了历史长河的霜雪冰雹、灾祸劫难。剑门关之所以被称为天下雄关,不仅因为它的地理位置险要,更重要的是,它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未被正面攻破。“蜀北之屏障,两川之咽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兵家必争之地,地位由此可见。时光荏苒,沧桑巨变,信息化时代的现代战争随时可能发生,敢问我的国,是否已经筑起了新的剑门关!
雨停了,蓝天白云,阳光灿烂,从剑门城楼与峭壁悬崖之间的那道隙里眺望关外,青山环抱,万壑相连,绚丽的红枫映红了山林,行人纷纷驻足,尽赏这巴山蜀道特有的风景。怪石嶙峋的河道边,几株如玉树临风的野山萄,绽放了雪白的花朵,与古道边的红枫相映成辉。沟壑的水声,林间的鸟鸣,行人的脚步,呼啸的山风,构成大自然最美妙的清音,让人心旷神怡,沉湎于无尽的暇思。
关楼之后是平坦而开阔的山谷,谷中溪水缓流、两边山色青翠,与关前的雄奇险峻大相异趣。下关楼,继续走,路边有一组蜀汉人物雕塑:孔明立关、刘备过关、姜维守关,一座雕塑,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一场风雨。
接近南门处有一座“牌坊”,坊眼上同样刻有“剑阁”二字,这个名称与剑门关和古栈道分不开。诸葛亮建成了供人马通行的栈道,栈道又称“阁道”,与大小剑山的山势,合并称为“剑阁”。坊额上的文字记述的就是剑阁得名的缘由。牌坊中间横梁上刻的是三国蜀汉军队行军图,浮雕图案同样是诸葛亮和姜维立关守关、刘备和张飞过关。
走过剑门古道,心怀穿越了千百年时光。车子缓缓离开,车厢里想起毛阿敏苍凉悲壮的歌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回首再望剑门,我看到景区出口的墙上有一行大字:剑门古道是我永远的思念!
(2020年7月13日于泉城)
责任编辑: 禹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