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丨“生存还是毁灭?”

大众日报记者 李泽玉 田可新

2023-07-18 07:03:1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 李泽玉 田可新

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9月8日、9日将在山东省会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该剧是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主创班底的又一力作,由郑棋元、金圣权等实力演员倾情出演。

文学巨著《哈姆雷特》,以“复仇”为线索,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故事——

王子之父、丹麦老国王突然逝世,不足两月王后乔特鲁德就再嫁国王之弟、新国王克劳狄斯。好友霍拉旭告知王子哈姆雷特曾在夜半看见一个与已故国王相貌一样的鬼魂,困惑中的王子找到鬼魂,并得知父亲被叔父克劳狄斯毒害的原委。他佯装发疯,借戏中戏观察叔父表现,印证了鬼魂的话。哈姆雷特在王后寝室与母亲争吵时误杀了帐后偷听的大臣,也是爱人奥菲利亚之父。叔父以此为借口将他流放英国,哈姆雷特施巧计脱身,平安归来。奥菲利亚因爱人杀害了父亲而发疯,自溺于湖中,葬礼上叔父唆使雷欧提斯用毒剑与王子比试。叔父准备的毒酒,被王后误饮而身亡。最终哈姆雷特被毒剑刺中,亦刺杀了雷欧提斯,临死前用毒剑刺死叔父,报了杀父之仇。这个故事情节曲折,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同《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并称为“四大悲剧”。这部作品也代表了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翁精心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矛盾的人物形象,他被赞誉为“朝士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但同时他犹豫、延宕,丧失了诸多复仇良机,最终丢掉了性命。复仇本有原始野性与个人冲动交织的非理性倾向,但在莎翁笔下,哈姆雷特是理智的,他不甘心自己的命运被别人左右,不断叩问人生的真谛,最终成功复仇,自我的思考和寻找也随之升华。哈姆雷特的报复更是对旧政治秩序的否定,是对社会黑暗力量的抗争。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和生命毁灭,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充分印证了时代悲剧。

我国也有众多关于“复仇主题”的文学、影视作品,从《史记·游侠列传》中“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到《赵氏孤儿》中的隐忍雪恨,再到武侠小说中的快意恩仇,体现着中国人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崇尚正义的性格特质。西方复仇悲剧往往追求崇高、庄严的美学效果,通过毁灭型结局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给观众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与净化。与之相反,在儒家中和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复仇剧目,如《赵氏孤儿》,往往是一种大团圆式的圆满结局,作者一般秉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理念书写角色,不过分宣泄悲愤,使苦乐得以中和,体现了符合古代伦理文化的复仇文学创作特色。

《哈姆雷特》以复仇故事隐喻人文复兴的困境,在展现王子思索人生的同时,也象征整个人类社会的挣扎,哈姆雷特提出的“是生存还是毁灭?”等问题正是世人的困惑,折射出人类共同的生存困境,这也是《哈姆雷特》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人们反复咀嚼其中的人文精神与悲剧意蕴,获得崇高悲壮的审美体验。原创音乐剧《哈姆雷特》,将以全新形式实现对经典戏剧作品的重新演绎,值得共同期待。

责任编辑: 刘宪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