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书写高铁改变中国的故事
2021-12-13 17:10:2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李恒昌
高铁彰显中国力量,闪耀新时代特有光芒。王雄先生继《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之后,新创作出版了第三部高铁著作《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运用纪实手法,采取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百姓感受等形式,图文并茂,语言灵动,书写了高铁改变中国的故事。
一、书写史诗,体现了作者讲好中国高铁故事的强烈责任和担当
早在京沪高铁开通不久,王雄便完成了《中国速度》的创作。以详实的史料、丰富的访谈资料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素材,清晰地描绘出了中国高铁的发展轨迹,记述了中国高铁发展的艰辛历程,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彰显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展示了中国高铁助力中国发展的丰硕成果和灿烂前景。中国高铁发展历史,是一部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壮丽史诗,讲好中国高铁故事,不能只从一个侧面,只靠一本书来完成,必须具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系统的谋划,全景式、多侧面、多部头来反映。当《中国速度》出版发行引起巨大轰动没过多久,王雄讲好中国高铁故事的第二部《中国智慧》便已经诞生。随后,他再接再厉,继续沿着讲好中国高铁故事的道路前进,历时两年时间完成了第三部《中国力量》。从速度到智慧,从智慧到力量,从理论到制度,从制度到道路,全景式反映中国高铁的壮丽史诗,多方位讴歌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如果说《中国速度》更多展现的是高铁最鲜明的“速度”特征,那么《中国智慧》则是深度挖掘其最根本的“创新”内核,《中国力量》则展现了高铁发展背后的巨大力量及其所展现的时代光芒。
二、全面考察,深刻展现了中国高铁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中国高铁不仅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国计民生,更惠及几乎每一个中国人。它像春天到来之时,大地上蒸腾的万物生长的力量,催生和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王雄以诗人的眼光发现了这种力量和变化,以报告文学的语言将其全方位呈示在人们面前。
“转方式”——作品深刻揭示了高铁改变了社会大众的旅行方式。原来十几个小时的绿皮车路程,高铁一下子就缩短至两三个小时。高铁拉近了两地间的时空距离,旅途时间大大地被压缩了。人们在惊叹中,愉悦地享受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如今乘坐高铁出行,已经成为中国百姓出行方式的首选。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行的路不再遥远。四通八达的高铁网,“公交化”密集开行的高速动车组,让城市之间的界线模糊了,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安全、快速、舒适、节能的高铁,大大减少了路上的时间,增多了可利用的时间,有效降低了全社会物流成本,满足了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出行需求,体现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以高铁等为代表的现代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不仅成为小康生活、品质生活的代名词,也在舒适、高效、便捷等维度上,打造起新时代的出行样板。王雄引用旅客的话说:“是高铁,让我们出行,更快捷,更有尊严!”
“破难题”——作品深刻揭示了高铁改变了铁路运输“一票难求”的局面。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乡愁就是一张回家过年的火车票。回家过大年,是在外漂泊游子心中的强烈期盼。然而,多年来,这都是一条无比艰难的回家路。每入腊月,春运有如飓风来临,很快就势头变猛,愈演愈烈;距腊月底的那几天,春运人流可谓排山倒海,不可阻遏。每每此时,几百万铁路员工都会忙碌在拥挤的车站广场上,或车站站台上,维护购票秩序,引导旅客上车。高铁的出现,让曾经的春运成为追梦之旅,让“一票难求”变成历史的记忆。春运从“囧途漫漫”到“说走就走”;从“通宵长队”到“扫码刷脸”;从“硬板纸质”到“电子客票”;从“和谐号”首秀,到“复兴号”奔驰……每年春运的如约而至,都是一段关于曲折“回家”故事的倾诉与温情。高铁路上,不仅“瘦”了行李,更“短”了旅途。飞驰的高铁,承担起绝大多数旅客运输任务,让千里之外的家不再遥远,让折腾的“囧途”,变成舒适的“坦途”。
“赋诗意”——作品深刻揭示了高铁让普通中国人真切体验旅途中的美好。诗与远方,属于高铁的力量。作者通过对遥远回家路的追忆、对春运难题争论的再现、对春运追梦飞翔的礼赞,展现了一张火车票的乡愁与温情。通过对铁路12306神奇网站的介绍、“刷脸”进站技术的运用、“e卡通”与“掌上高铁”的出现,展现了智能出行的便利与美好。作者深刻展示了高铁对新观念、新理念与新生活形成的促进作用,发现并再现了高铁全新的时间意义、人们居住观念的改变、择业空间的扩展、投资风向的改变。通过对“常回家看看”愿望的实现、开心“自由行”和舒心“商务行”的形成,展示了现代人“说走就走旅行”已经梦想成真。不仅如此,作者还书写了高铁线上最美的风景,从西湖与黄山“牵手”,到古朴、秀美的名山,到舌尖上的高铁,到打造精品旅游路线、“高铁旅游专列”开行,再到到高铁“深度游”,进而到农民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脱贫传奇,让人真切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箴言,也感受到高铁为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探秘动因,展现了高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深情地告诉读者,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奔驰的高铁,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而且以磅礴的力量,改变着中国,甚至影响着整个世界。这种改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重要和深刻的。
“一高促两高”——高铁促进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铁已经深度地嵌入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直接促进了经济活动、出口市场以及物流方向的变化。作者通过书写星光灿烂的“城市群”的形成,“城市圈”的兴起,长三角的张力,大湾区的风采,京津冀的魅力,展示了高铁对大型城市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通过书写京沪大通道、南北“黄金走廊”、中西部的“加速器”的构建,展示了对重要“经济带”促进。作者以锡东高铁新城、西安的两座城、苏州高铁城、川南重镇宜宾为例,展示了一座座高铁新城的诞生。高铁缩短了人与人之间、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中国城市经济地理版图,展现出巨大张力和强大活力。一条条高铁线,描绘出最美的高铁经济画卷,串起了一个又一个城市圈,激活了一条又一条经济带。
“一高促一大”——高铁促进了我国“大交通”格局的形成。延伸,再延伸,高铁正编织出一张流动的巨网,让中国成为一个连接更加紧密、乃至亲密无间的整体。集安全性、舒适性、高速度以及闹钟般准点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高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时空格局,改变着中国经济结构版图,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作者通过对高铁出行的优势的叙述,对“八纵八横”高铁网的构建的再现,展示了高铁出行圈的形成过程。作者全面回顾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探源“依水而居”的交通起源,研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对两个年代的数据进行了全面对比,展现了传统交通格局裂变。通过“你死我活”的对抗战、大巴车司机的苦恼、逼停航班等鲜活事例,变对手为握手新常态的判断,展示了高铁运输在“大交通”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高标一高”——高铁标注“中国制造”新高度。高铁标注“中国制造”新高度,体现最充分的是其一流线路、客站与动车组所体现的“世界级”平稳性。在世界级平稳性里,作者揭示了“币立不倒”的奥秘——坚实富有弹性的路基、车轮下高平顺性的无缝钢轨。高铁标注“中国制造”新高度,还体现在高铁客站的美学力量,“复兴号”战略所体现的气质、风度和力度。高铁标注“中国制造”新高度,体现在中国制造的新装备不仅实用,而且惊艳了整个世界。无论是架桥“巨无霸”、“万吨级”挤压机、盾构机、“焊接机器人”所体现的科技力量和水平,都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惊艳世界的力量。高铁标注“中国制造”新高度,还在于高铁制造带动整个“中国制造”,更在于高铁的“中国标准”已然成为“世界标准”。“高铁外交”天广地阔,世界交通需要“中国方案”。中国高铁正在阔步走向世界。
四、深度挖掘,着力揭秘了中国力量所蕴含的精神实质
《中国力量》在展现中国高铁改变中国的同时,更揭示了这种力量的精神本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骄傲”——深刻展示了高铁的力量是自信的力量。我国高铁的建设和运营取得的巨大成果,既是铁路建设者和铁路运营者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优势的充分展现。高铁的力量,是铁路人的力量,更是中国的力量,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是铁路人的自豪的骄傲,更是全中国人民的自傲和骄傲。对此,《中国力量》进行了深刻呈示。作者非常自豪和自信地指出,中国高铁成就,凝聚着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推动工业化的深厚积累,凝聚着几代铁路人的艰辛探索精神。中国高铁的成功,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的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另一方面,“逐梦”——客观展示了高铁的力量是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从普通绿皮火车到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中国铁路的进步,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最好诠释。根据国家铁路发展规划,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交通强国。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满意度明显提高,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能力显著增强。拥有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将达到新高度。中国高铁必将展现更强大的力量,这无疑会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