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探寻兴衰背后的“天命”与“人力”

2022-06-18 15:28:4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姚念慈

闻知林鹄兄新著《忧患:边事、党争与北宋政治》问世,不胜欣喜。数年前相识,我已年至垂暮,鹄兄则正当盛年。此后会面通信,内容不出学术。他重在辽宋,然思维活跃,精力过人,甚且涉猎于清史。我则拘守明清之际,不敢越雷池一步。交流中常是他指出我文章中的罅漏,我则惟有静听。从专业角度而言,我完全没资格作为本书的推荐人。

而但凡搞中国古代史,都无法回避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这一主题。不论是辽宋,还是明清,皆为其组成部分或发展阶段,我们自然关注对方的研究和见解。鹄兄曾于《南望》一书序言指出,契丹统治者基本倾向在于内地,其断语斩截精当,我深为佩服。对待史学研究的态度和路数,我们也甚为相投,都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亟当加强,而精审史料、考证史实,乃是立论之基础。从他对我所引用的清代史料的质疑和诘驳,他小试牛刀的清史论文中对史料的辨析,其精细敏锐,令我自叹不如。至于他本行辽宋史料的运用,其严谨熟练,自不待我赘言。本书第八章《司马光制造汉武帝?》对风行一时的“制造”说,从史源学上加以澄清,就是最好的证明。第二章《惊悸:庆历增币与宋夏和议》初稿我有幸先睹,宋辽西夏关系错综复杂,互相影响,鹄兄却游刃有余,故能将此问题发掘至几无遗义。

北宋可谓士大夫之天下,其政治文化向为海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但关于皇权专制的内容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鹄兄本书将北宋政治焦点归结为应对北方辽夏之威胁,以及由此引起的内部改革与党争,并以其成败取决于政治领袖人物的“德”与“量”。视角新颖,路径清晰,层层深入,娓娓道来,对我有很大的启示和吸引力。在古代皇权专制王朝中,士大夫能否产生优秀的政治领袖,进而言之,多民族国家进程的顺利与曲折,莫不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鹄兄视野开阔,思维缜密,不但传统史学功底好,且能融合西方现代史学的观念,我寄有厚望焉。且忝颜以此作为推荐。

内容简介

澶渊之盟后的百年和平,只是宋辽双方政策制定者有时正确、有时错误的决策导致的偶然结果。西夏叛宋、庆历增币与辽夏战争,惊破了宋人的太平幻梦,使其留下了深刻、持久的心理创伤。被认为赵匡胤之后最具英才的神宗皇帝,内心一角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浓重阴影,不顾元老重臣集体反对,一意支持性格偏激的王安石推行变法。这场大变革,完全改变了北宋历史,从此愈演愈烈的党争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成了宋朝最可怕的内忧,直到女真南下,汴梁陷落,北宋灭亡。党争以外患始,又以外患终……

本书讲述的,是一些彼此勾连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没有超越个人的历史必然性,有的只是特定人物在特定历史时刻,对特定问题做出的特定回应,以及相应产生的特定历史后果。

作者简介

林鹄,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副研究员。兴趣集中于政治史、思想史。著有《辽史百官志考订》《南望:辽前期政治史》。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