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厘清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
大众日报记者 田可新
2022-06-15 10:31:2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了“近代以来海外涉华艺文图志系列丛书”新作,19世纪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收藏家奥斯卡·明斯特伯格的力作《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
奥斯卡·明斯特伯格(Oskar Münsterberg,1865—1920)曾多次到访东亚,对当地的人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出版了一系列与艺术史相关的著作。1895年发表论文《中国的改革——东亚历史政治与国民经济研究》,为他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煌煌巨著《中国艺术史》(Chinesische Kunstgeschichte)第一卷、第二卷分别于1910年、1912年首次出版。该套书系统阐释了中国辉煌博大的艺术史,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中国古代建筑、雕塑、绘画、青铜器、陶瓷、手工艺品等内容,共收录1034幅彩色图版及黑白插图和照片,每幅图片均详述器物名称、尺寸、收藏者信息等。本套书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珍贵史料,可谓“中国艺术大百科”。
在19世纪初,这部作品尝试系统地阐述中国艺术语言及其表现形式的发展历史,这在当时的学界应是史无前例的,将其翻译、出版,对于促进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以及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国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此次中文版《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即由此书而来。
因原著两卷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且论述角度不同,故本次中文版在保留原书完整内容的基础上,将两卷分别以“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和“中国艺术3000年”为名,单独成册出版。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从历史的纵向发展,即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末,诠释了中国艺术风格演化的逻辑和特质;作者又以佛教传入中国为分界线,通过中外古代石刻、青铜器、陶器、绘画、雕塑等作品,呈现了中西方三千年来在艺术上的对话与交流。
作者以德式严谨看中国传统艺术,着眼于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形成。《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收录321幅黑白图版和15幅彩色图版,其中不乏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吉美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等地的文物原件的图片及在19世纪中国实地拍摄的古迹照片,近400件器物作品,涵盖石刻、青铜器、陶器、人物绘画、山水画、动植物绘画、雕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传统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的蓬勃发展。
书中同时介绍了迈锡尼风格、中亚混合风格、希腊-罗马风格、中国传统-佛教混合风格、自然主义风格等,以西方视角解读中西方在艺术上的交流和对话。器物作品涉及的诸如兽首花纹、葡萄藤纹饰、熊足明器、青蛙雕饰、“鬼子母神”等等,书中也做了详细介绍,为读者解码装饰造型艺术的内涵。
另一本《中国艺术3000年》可谓是“百科全书式中国传统艺术读物”,通过艺术作品本身所展现的审美趣味,厘清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艺术3000年》全书分为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两大部分,收录675 幅黑白图版和23幅彩色图版,包括19世纪在中国实地拍摄的古迹照片,近1200件器物作品,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青铜器、陶瓷、宝石制品、印刷品、织物、漆器与木器、琉璃、珐琅、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每幅图片均详述器物名称、尺寸、收藏信息等。
除了以材质方面的分类介绍外,《中国艺术3000年》还从功用性角度进行分析,如牌楼、纪念碑、纪念柱、宫殿、寺庙、墓葬、乐器、铜镜、兵器、钱币、饰物、徽章、印章、如意、木版画、地毯等等,揭示各类建筑和器物蕴涵的功能性和美学意义。
《中西艺术交流3000年》《中国艺术3000年》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文字流畅,原著中涉及大量中国人名、地名、作品名,并引用了中国典籍文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此进行了回译,以保证准确性并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图片丰富,书中延续原著的图片随文插排,并保留了原图片序号,便于读者阅读和查看。(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