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中的谜题——阅读《兰台遗卷》

2022-05-16 14:55:0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丰云

在一众华人新移民作家中,生活于加拿大的李彦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她的作品数量并不多,但能体现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因为她的创作具有真正的跨文化视野,通过自己的多维度经验将母国与移居国进行了有意义的联接。

李彦的写作,总是聚焦一些有意义、有深度的话题,绝少纠缠于不疼不痒的情爱故事。近年来,她更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非虚构写作上,围绕中加之间的红色历史展开了极富价值的文学发掘,譬如《不远万里》对白求恩及其许多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中国人民提供过无私援助的西方医护人员的书写,《校园里那株美洲蕾》对曾经赴延安采访的美国左翼知识分子托马斯•亚瑟•毕森等人的书写,《原野上的红谷仓——加共建党百年回望》对加共建党历史的书写等。她翻译的托马斯•亚瑟•毕森所著的《1937,延安对话》先后获得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年度20大好书’”“《作家文摘》2021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当代》2022年度文学论坛的“‘建党百年’致敬作品”等多项殊荣。

这部最新出版的《兰台遗卷》 延续了她之前的写作路向,从一封对已故女牧师李添媛的匿名举报信开始,抽丝剥茧地将曾经对中国抗战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粉红色主教”何明华的中国岁月呈现给读者。

英国人罗纳德•欧文•霍尔(Ronald Owen Hall),中文名何明华,在1932——1966年担任圣公会香港教区主教以及华南区主教,在任期间曾打破惯例,封立了圣公会历史上第一个女牧师李添媛,在教会内部引发轩然大波。他的特立独行不仅在于封立了李添媛为牧师,还在于他曾在抗日战争时期冲破英国圣公会的禁令,从事了大量援助中国抗战的慈善活动,比如公开加入了宋庆龄组建的“工合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以圣公会华南区主教的身份救助中国战争难民等。他甚至多次公开发表文章探讨共产主义学说,在布道时公开表达自己的“亲共意识”,以至于被港督葛量洪讥讽为“粉红色甚或大红色主教”。抗战后,他继续支持香港的工会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争取合法权益。在20世纪50年代,发表文章赞美新中国。这些都超越了一个主教的常规行事方式,堪称惊世骇俗。因此,以文学的方式,将其功绩呈现给中国读者,是极为有意义的写作。

作者对何明华历史功绩的梳理,没有局限于简单地排列何明华个人的历史资料,那很容易会失之无趣呆板,也就失去了文学写作的意义。李彦采取了解谜的叙事方式。她将自己爬梳过的中外多部鲜为人知的传记、历史文献等各种材料,有机地融汇在对一个个历史谜题的索解之中:譬如李添媛揭发何明华的文章到底是压力之下的被迫自保还是明贬实褒的变相颂扬?李添嫒文中提及的“何明华曾派遣外籍医生和护士深入革命圣地”是否属实?白求恩率领医疗队赴华后是否曾与何明华产生过实际的交集?何明华在赴香港上任、经停莫斯科时,曾与谁会晤过?这次停留对他的“亲共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哪些影响?在索解这些谜题的过程中,李彦以何明华为纽结,将那个时代支持、援助过中国抗战的加拿大传教士理查德·布朗医生、汉口圣公会的鲁特斯主教、新西兰传教士凯瑟琳·霍尔(中文名何明清)、何明华的弟弟吉勒斯医生、史沫特莱、路易•艾黎、埃德加•斯诺夫妇,蒲爱德等大批西方进步人士连接为一个阔大的人际网络,呈现出战火纷飞的时代里一幅光彩夺目的群像。而李彦前期写作中始终关注的白求恩大夫,当然也是在这个网络之中。李彦以很大的篇幅比较了他和何明华之间的共性,并顺带破解了一些关于白求恩的传说的真伪。

阅读《兰台遗卷》,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充满着问号。这与通常的历史题材写作很不一样。显然,在查找大量史料的过程中,历史当事人的心境与思想常常是无法透过文字记载来读取的,在这些历史的空白之处,李彦忍不住展开了自己作为作家的浪漫想象和推理。同时,在将中外历史材料汇通互鉴的时候,李彦也对于发生在这些人物身上的奇怪的巧合产生了疑问。她发现,何明华的长子乔克、新西兰护士何明清、曾积极投身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林达光教授的长子林凯以及其他一些左翼人士都曾离奇遭遇车祸。那么这些车祸是真的意外还是有幕后黑手呢?虽然无法找到证据,但这些巧合很难不令人产生合理的怀疑。

纵观李彦近年来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从《不远万里》到《校园里那株美洲蕾》《原野上的红谷仓——加共建党百年回望》,再到这部《兰台遗卷》,李彦不仅以澎湃的理想主义激情为读者掀开了近现代史上那曾经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而且从一个华人移民的视角真切揭示了美、加等西方国家在20世纪、尤其是冷战时代所施行的政治恐怖政策,对左翼知识分子以及进步宗教人士的严酷打压,戳穿了某些人的“民主迷思”。

在华人移民中,始终存在一个如何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如何秉持族裔立场的问题。我们既可以看到一些华人移民为了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而禁止子女学习中文、从一切枝节处都向所在国主流文化看齐,以使下一代摆脱移民心态,彻底成为所在国的国民。同时也有一些人,认为融入所在国主流社会乃是自欺欺人,作为所在国的少数族裔,始终是无法摆脱被排斥、被边缘的境遇的,因此不如旗帜鲜明地坚持族裔立场,构建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但是,李彦以自己的从教和写作向我们昭示了在二者之间是可以取得很好的平衡的。她不仅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加拿大人传递中国语言与文化之美,也在自己的写作中向故国读者展现两国之间的文化往来和历史勾连。这正是华人新移民文学真正的题旨所在。

责任编辑: 刘君     签审: 于国鹏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