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风靡”原来是形容厨刀太锋利

2022-04-02 19:35:1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市侩、匆匆、东道主、光棍、入流、伙计、新郎……这些看似寻常的俗语,究竟是怎么演变出来的?又有多少年的历史?在千百年口口相传的常言中,封存着多少曾经鲜活可感的柴米油盐、花前月下?茶余饭后的街谈市语里,又流动着多少世俗智慧、人间冷暖?它们如何饱受时间的揉、捏、捶、打,辗转至今,仍然喷薄着粗放的生命力? 

很难想象,“五福临门”这一俗语,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0世纪的《尚书·洪范》里,距今已两千多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向源头追溯日常俗语的根系,寻访如今或已鲜为人知的古代社会生活。从吴地小儿新年叫卖“痴呆”的趣味盎然,到“红口白牙”说瞎话的活泼形象,从“五毒”竟然是良药的朴素真理,到“白日见鬼”原来是指清水衙门的恍然大悟......而在100幅与100个俗语一一对应、意趣相映的精选古画中,俗与雅、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水乳交融,为活的语言打开了美的疆野。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是中国台湾诚品书店蝉联40周热销作家许晖“100个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延续了《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的风格,穿透时光的隔阂,回到俗语诞生之初的语源现场——那些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熙熙攘攘的风俗百景,一瞬间跃然纸上。许晖以轻松晓畅的笔调,原汁原味、“入乡随俗”地展现了古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书继续沿用“100个词”系列独特的线装裸脊装帧,搭配四色全彩印刷,精选与100个俗语的相应100帧精美古画,打造“清明上河图”的意境,带领读者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民间智慧的同时,亦能品万千世相,嬉笑怒骂;看人间烟火,生生不息。

 

俗语考古: 

“风靡”原来是形容厨刀太锋利 

今天的成语和日常口语中都经常使用“风靡一时”这个词,形容着装、爱好等各种时尚在一个时期内非常流行。“靡”的本义是散乱、倒下,比如“望风披靡”是形容草木随风倒伏之态,“风靡”即风行,也是形容风吹倒草木的样子,引申而指竞相效仿和倾慕。但是,“风靡”一词最初的用法却令人大跌眼镜! 

《韩非子·内储说下》记载了晋平公的一个故事,不仅有趣,而且含有古人关于疾病的独特禁忌。 

“晋平公觞客,少庶子进炙而发绕之。平公趣杀炮人,毋有反令。炮人呼天曰:‘嗟乎!臣有三罪,死而不自知乎!’平公曰:‘何谓也?’对曰:‘臣刀之利,风靡骨断而发不断,是臣之一死也;桑炭炙之,肉红白而发不焦,是臣之二死也;炙熟,又重睫而视之,发绕炙而目不见,是臣之三死也。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杀臣不亦蚤乎!’” 

家臣端来烤肉,上面却有缠绕的头发,晋平公催促快去杀掉厨师,不得赦免。厨师为自己辩解,说如此锋利的厨刀能砍断骨头却砍不断头发,桑炭能把肉烤得红红白白却烧不焦头发,眯着眼仔细观察烤好的肉却看不到头发,显然不合常理,而是有人暗中憎恨我才陷害我的。 

其中炮人所说的“臣刀之利”竟至于“风靡骨断”,像一阵风吹过去,骨头就砍断了。这里的“风靡”虽然是形容词,但却由此可见炮人的这把厨刀之锋利。 

一根缠绕在烤肉上的头发就让晋平公愤怒到要杀人的地步,如果不了解古人眼中头发和疾病的关系,就会觉得非常费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发者血之余。埋之土中,千年不朽,煎之至枯,复有液出。误食入腹,变为症虫。煅治服饵,令发不白。此正神化之应验也。”晋平公之所以大动肝火,看似因为小事,其实正是由于头发“误食入腹,变为症虫”的认识所致。

痴呆
原来是对吴人的贬称 

“痴呆”一词形容人迟钝、愚蠢,直到今天还活跃在人们的日常口语之中。那么,“痴呆”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先从“呆子”的称谓讲起。
南宋人张仲文在所著笔记《白獭髓》中讲述了一则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趣事:“石湖范参政初官参州,在客位,其同参者闻为吴郡人,即云‘獃子’。”范成大号石湖居士,吴县人。“獃”通“呆”,同僚一听他是吴郡人,立刻呼为“呆子”,可见吴人素有“呆”名。
果然,直到明代还有这样的记载。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苏州人谓无智术者为獃,杭州以为懛。”“懛”亦通“呆”。明代藏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也说:“苏杭呼痴人为懛子。”陆容还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年吴俊时用,美姿容,而不拘小节,杭人呼为吴阿懛。尝自云:‘我死,大书一名于墓前,云“大明吴阿懛之墓”。若书官位,便俗矣。’”墓碑上不写官位而写“吴阿呆”,实在是活得通透,死得也通透。
还是上面这个范成大,写有《腊月村田乐府》组诗,其中《卖痴呆词》一诗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家乡吴郡除夕夜的一项风俗:“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除夕晚上守岁,祈祷消灾除难。有小儿在长街上叫卖“痴呆”,却没有人买。有位老翁独自坐在门帘下,问“痴呆”多少钱。小儿笑着说:“您老要买不需要花钱,奉上‘痴呆’赊欠千百年!”
这首诗前的小序写道:“其九《卖痴呆词》:分岁罢,小儿绕街呼叫云:‘卖汝痴!卖汝呆!’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这是说世间相传吴人多呆,因此小儿辈要把多余的“痴呆”卖掉。实在是太可爱的习俗!
那么,为什么“世传吴人多呆”呢?元代人高德基在《平江记事》中给出了独到的解释:“吴人自相呼为呆子,又谓之苏州呆。每岁除夕,群儿绕街呼叫,云卖痴呆:‘千贯卖汝痴,万贯卖汝呆。见卖尽多送,要赊随我来。’盖以吴人多呆,儿辈戏谑之耳。”这是说吴人多呆乃是吴人的自嘲。
有一位叫吴樵的平江节度推官(就是掌管诉讼的官员)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吴人尚奢而争胜,所事不切。”吴人以奢侈为时尚,又喜欢争胜,所做的事都不切合实际。吴樵举出的例子是:“宁弃百万钱嫁女,不能拼十万钱教子弟;宁舍十万钱遣婢妾,不能以一万钱延好师友,故使子弟不知书识字。”宁肯用百万钱嫁女儿,也不愿花十万钱教育子弟;宁肯舍十万钱打发婢妾,也不愿以一万钱延请有学问的师友,因此子弟都不知书识字。
吴樵接着又说:“但广置田宅,计较微利,殊不思异时反贻子孙不肖之害。”意即只知道广置田地和庄园,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却没有想到将来会留给子孙“不肖之害”。所谓“不肖之害”,指的是子孙不务正业,靠变卖父辈留下的家产度日。
吴樵的观察和评价极其深刻。由此可知,同僚一见到吴郡人范成大就呼为“呆子”,其来有自。至于“痴”字,根据扬雄在《方言》一书中的记载,早在汉代就是扬越一带嘲讽人无知的方言。因此大约从宋元时期开始,“痴呆”连用,同时也进入了北方语言,一直使用到今天。

责任编辑: 郭爱凤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