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二姐”寻亲记

大众日报记者 贺莹莹

2023-03-03 16:12:4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最近“女子自学十几种方言帮300多个家庭寻亲”的话题登上热搜,主人公就是德州市平原县的农村妇女谭英换。

9年来,43岁的谭英换义务帮助寻找走失亲人,通过网络和打向天南海北的寻亲电话耐心比对信息,在300多个家庭团圆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一夜成名后,不到两周时间30多家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不到一个月时间她接连获得“山东好人”“感动山东网络人物”称号。突然的走红让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有些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受到了很多关注。参与公益寻亲的志愿者很多,我只是其中之一,有很多人我应该感谢,比如各地相关部门、爱心志愿者以及救助站工作人员。”

记者第一次采访谭英换是2019年,那时她的事迹还未传开。她很喜欢发微信朋友圈,有时候是一条感谢短信或一条寻人信息,有时候则是自己为儿子做的一道菜,微信名是“德州志愿者小谭”。四年来记者没有再与她面对面沟通交流,但通过朋友圈动态依然能感受到她始终在公益寻亲的路上。

“看到他们一家家团圆了,我打心眼儿里高兴,再辛苦也值了。”2月16日,记者再次来到谭英换家中,听她讲述这些年的故事。

偶然踏上寻亲路

“快进屋。”谭英换还是那么热情朴实。这是她每月花330元在龙门街道闫庄村租的三间平房,屋内设施很简单,两张床和两个衣橱还是上个租客留下的。“稍等一下,我先吃口饭。”谭英换正在吃午饭,俩馒头一个咸鸭蛋,一盘炒花生米。因为孩子住校,丈夫晚上下班后才回来,午饭她经常凑合。

她正吃着午饭,一位新疆石河子市叫王文清(化名)的打来视频电话,一是感谢她,二是咨询她如何给走失多年的母亲办理户口。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之前王文清的母亲已走失二十余年,今年1月份被河南驻马店市一救助站救助,但由于老人年近80岁,表述含糊,救助人员只好求助志愿者帮忙,谭英换恰巧看到这条信息,她主动联系救助站,“我反复听了上百遍录音,感觉老人说的应该是淮阳十二王店公社小张庄大队,经过网上搜索得知十二王店应该就是现在的王店镇。”谭英换把自己识别得到的信息告诉了救助站,经核实后证实她判断正确,由此线索联系到了老人的家人。“我母亲走失时我才十来岁,起初全家人贴告示到处寻人,找了五六年没有一点儿音讯,没想到我都四十多岁了还能再见到自己的老母亲,这多亏了热心肠的谭姐。”王文清说。

“其实救助这位老人的地方距离她家仅两个小时的车程,但老太太却一直没能找到家,咱能帮一把就帮一把。”谭英换说。

谭英换的手机这几年换了三个,都是二手的,目前使用的这个是年前买的,内存64G。帮助寻亲需要经常听录音看视频,之前手机内存总是不够用。

“自己打零工一个月工资也就1000多元,光话费就得四百元,现在家里安装了无线网络,话费能省下不少呢。”吃完饭,谭英换给记者介绍家中的新变化。东屋的墙上挂满了锦旗,相比前几年又增加了五六十面,来自广东、湖南、陕西、济宁等地,“这个是湖南祁阳的,当时替他寻找了两个月,这个是陕西的,走失30年后回到了家,这个是江苏常熟救助站送来的……”谭英换的记性很好,每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她都记着。

谭英换是平原县龙门街道仇庄村人,也是平原县红十字蓝天救援队的一名队员,她走上公益寻亲路,完全是个偶然。谭英换自己都忘了,她是怎么进的第一个寻亲群。“2014年,家里没有电脑,为了教儿子学文化要查资料,我就换了个二手的智能手机,然后下载了QQ软件,因在家中排行老二,所以给自己取了个‘二姐’的昵称,偶然间加入一个寻亲群。”谭英换告诉记者,也正是在那个群里,她帮助了第一个寻亲者——广东的小江(化名)。

2014年10月,谭英换在寻亲群内看到小江的寻亲诉求,小江已经成家立业,但他仍然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那个时候我也没什么经验,就是跟他聊天之后想帮帮他,让他尽量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后来小江说出一个关键线索,他记得小时候母亲总用背篓背着他。”谭英换分析查找各种信息,认为小江的家乡在四川、重庆一带。过了几个月,经过当地志愿者的协助,小江终于在重庆找到了亲生父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小江,第一时间就给谭英换打来了感谢电话。从此,谭英换加入的寻亲群越来越多,在这条义务寻亲路上也越走越远。

“我就是反复听、用心听”

43岁的谭英换,到现在也没出过几次远门,印象中只出过3次省,对于网上所说的她通过自学能听懂十几种方言,谭英换笑着说:“我小学还没毕业,说我能自学方言是不是有些太夸张,这是很多记者朋友对我的夸奖,其实我就是反复听、用心听。”

在帮助寻亲的交流中,谭英换越来越有经验,她在聊天中会很有技巧、精准地询问问题,她的确意识到了方言的重要性,了解更多的方言,能少走很多弯路,一个字的差异就会对寻亲结果产生很大影响。

“咱们山东这边赶集叫赶集,四川、云南叫赶场。咱们所说的玉米,湖北、陕西有一些地方叫棒头、苞谷。”谭英换说。除了不同地方的方言,风俗习惯、景点特征等也成为她义务寻亲路上的必用“绝招”。“一名公益寻亲志愿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很多流浪在外的人是不想与其他人沟通的,这就需要反复询问对方去过哪些地方,喜欢吃什么,还记得什么人、什么事等信息。”

今年春节前夕,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被广东省河源市的救助站救助,工作人员询问后,只听懂了“山东济……”但山东有济南、济宁、济阳,正在工作人员一筹莫展之际,有志愿者把相关信息发给了谭英换。“电话里老人一开始并不配合,我问他是哪里人,他对我说‘你是查户口的啊’,后来我就和他拉家常,他才说是济宁兖州人,已经30多年没回过家了。”谭英换和老人家乡的村里联系上,并找到了老人的侄子。

“其实我并不会说什么方言,只能大概辨别他们说的什么。”谭英换习惯晚上听录音,有时候为了辨别寻亲人说的一个词,一段视频、一句话要反复听十天半个月,反复琢磨。有些老人说话不清楚,她就把手机的听筒贴在耳朵上听,慢慢地就对一些方言敏感了。

安徽省的章正应和谭英换一样也是一位热心公益寻亲的志愿者,与谭英换相识七八年,一起合作帮助多位寻亲者回家,但二人从未见过面。“小谭不仅热心还心细,遇到听不懂的求助信息我们都会发给她一起听听,她现在已经成了志愿者的‘翻译官’了。”章正应说。

在谭英换的手机里有百余个寻亲群,天南海北的志愿者们遇到求助信息互通有无,共同帮助走失者回家。

也曾觉得自己有点“二”

公益寻亲路并不好走,谭英换经历过不少心酸和困难。她帮助过的人当中,山东省外的比较多。“有时候会在电话里被人骂一顿,说我是骗子。”谭英换说,她还记得,前些年帮贵州的一位老人寻亲,给老人的家人打去电话后,对方劈头盖脸说她是骗子。“我当时就想,我真的是傻啊,但反过来一想,他还需要我的帮助,我还是希望他的家人能看到他,而且我也能理解,因为在寻亲的路上,很多人都被骗过,渐渐就不太敢相信别人了。”谭英换后来把老人的照片给对方发了过去,接着一直打电话,手机号被拉黑了,就换个号再打。在反反复复的耐心沟通中,谭英换的真心感动了对方。

平原县救助站救助过一位拾荒老人,老人疑心很重,什么话也不说,还动手砸坏了救助站的玻璃,所有人都不敢靠近。谭英换慢慢引导,还陪着老人住了两晚,“我给老太太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她慢慢放下了戒心,向我袒露心扉,后来她儿子把她接回家,到现在我们还经常视频聊天,她常说‘我要和平原的闺女说话’。”

谭英换经历过痛苦和挣扎,承受过委屈,也想过放弃,但她仍试着去理解对方的内心,助力一个又一个家庭团圆。“我也理解现在网络时代大家都很谨慎,所以我不怕受委屈,问心无愧。”

不少人不理解谭英换的举动,好听的说她是“公益痴人”,不好听的就说她有点“二”、有点傻。谭英换向记者讲述了她曾经的两段经历:2009年谭英换儿子刚出生,丈夫每月只有300元工资,20元一袋的奶粉儿子五天就得喝一袋,邻居见状经常帮助他们一家,送吃的送喝的,这些不起眼的举动让谭英换一家格外温暖。“之前我在青岛打工,有一次病得很重,当时没钱看病,一个小卖部的老板给了我100元,我经常想,自己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也要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未来,我还会继续坚持帮助这些弱势群体。”谭英换说。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作为平原县红十字蓝天救援队年龄最大的队员,每次集合站队时,在众多年轻健壮的队员中,体型偏胖的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近期不少寻亲的群众拨打了蓝天救援队的电话,希望谭英换可以帮助自己找寻失散多年的亲人。“今年春节前平原县一老人走失,按照惯例我们会先调取监控,但谭姐分析后建议为争取时间可先在村边周围寻找,为老人争取了抢救的时间。”平原县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庆柱介绍,救援是公益的,但每次有任务她都立刻赶到现场。

2023年1月5日下午,谭英换收到一条微信,发信息的是远在浙江杭州的陆先生,感谢谭大姐帮忙寻回了走失多年的母亲,并附上了母子二人的合照。“陆先生还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说‘终于找到妈妈了,这才有了家的感觉’。”虽然已经救助过很多人,但谭英换依然难掩激动,声音有些哽咽。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救助站的胡雁霞这样评价谭英换,“小谭性格很直爽,很热心,很执着,她做公益并不是一时的兴趣,寻亲路漫漫,很多时候我们都坚持不下去了,她还能继续不厌其烦地寻找线索,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这些年谭英换见证了人情冷暖,有忘记身边所有人的名字,但唯独没有忘记自己孩子姓名的老人;也有走失20余年费力找寻到家人,家人却不相认的情况。谭英换以打零工为生,由于帮人寻亲耽误了工作,起初就连家里人也不支持她,谭英换刚做公益时孩子刚上小学,如今已面临中考,他也似乎渐渐地懂得了母亲,也体谅母亲的不易。“孩子放假时我经常带他去我打工的工厂体验生活。”谭英换说,自己没读过书,希望儿子能够靠学习改变命运。谭英换觉得亏欠最多的就是儿子,想拥有笔记本电脑的愿望没能帮他实现,但最大的收获是孩子的懂事善良,给儿子买的牛奶,他舍不得喝,卖掉换成钱再交给父母,身教大于言传。“这些年因为公益寻亲忽视了家庭,孩子中考在即,今后会把重心倾向家庭,利用业余时间助人寻亲。”谭英换说。

2月22日,谭英换给记者发来信息,说自己已经找到一份零工,“别人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我会通过自己努力,让一家人更好生活。”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辛凯 相子瑞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