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一麦相承传佳画!传统手艺做优做强,打造群众指尖经济

大众日报记者 孙亚飞

2022-06-22 16:28:4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时下,忙碌的麦收工作接近尾声,但家住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孙庄村的村民却更加忙碌。原来,他们不是忙着收麦子,而是在忙着挑选麦秆。“相较于普通麦子的麦秆,大麦的麦秆比较长、亮、薄、软,非常适合做大幅的麦秆画。”6月21日上午,村民孙玉荣正在“草艺斋”工作室中指导村民挑选麦秆。

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60岁的孙玉荣看到高唐麦秆画工艺传承人李志海在做麦秆画,便被麦秆画的神奇魅力吸引。孙玉荣拜李志海为老师,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制作麦秆画。在学习的过程中,孙玉荣了解到,要想制作上成的麦秆画,最好是选材雨田野间自然生长的麦秆,一想到这,她就在自家地理种起了适合制作麦秆画的大麦。

“我身后的这幅《三牛图》就是我用自家种的大麦秸秆做成的。”孙玉荣满脸丰收的喜悦地说,今年她自家种的麦子丰收了,而最令她感到高兴的是,她特意种的大麦也有了不错的收成。

在孙玉荣的指导下,工作室内的村民将选中的麦秆一根根剖开,然后用刮刀将麦秆上的瓤反复刮除,使其光滑、厚薄适中,随后,他们用熨斗将麦秆彻底熨烫平整,并割去不均匀的地方,为后期进行粘贴备用。

“麦秆画做大的特点就是外形逼真。如何在光泽的麦秆上做出层次感、线条和阴影,原料选材尤其重要。麦秆画的制作看起来复杂,但是只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加上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就可以出作品。”高唐县民间艺术协会负责人囤景义说,挑选麦秆是第一道工序,每年麦收时节,村庄村的人们都会在麦地里仔细挑选上成的麦秆,储备一年的创作用量。为了保证秸秆的自然光泽度、柔韧性和纹理,人们都会用镰刀进行手动收割。

麦秆画制作过程复杂,融入了国画、版画还有烙画、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制作者想要制作一幅完整的麦秸画作品,总共需要经历泡、剪、刮、熨烫、烙、描、绘、刻、上色等十多道工序,制作过程漫长而艰辛,不管是从体力还是从心理方面,都是一种挑战。“辛苦的付出总会有回报。前段时间,我制作的《清趣》卖了1000元,制作的《福禄吉祥》卖了2000元,制作的《三牛图》卖了3000元。”孙玉荣骄傲地说。

据了解,三十里铺镇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优势,精准对接群众想发展要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培育乡村文化带头人、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打造基地经济业态等重点措施,实现“传统手艺”做优做强,打造了群众足不出户的“指尖经济”。

目前,在孙庄村,参与麦秆画制作的村民大约30人。三十里铺镇党委书记金超说,三十里铺镇将传承和发展好麦秸画这一非遗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绘就乡村建设新画卷,焕发文化振兴新气象。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亚飞 通讯员 杨立元 孙庆叶 报道)

责任编辑: 梁利杰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