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的“中国海蜇第一村”
大众日报记者 姜斌
2022-12-22 15:30:4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大家麻利点,这600桶巴基斯坦进口的海蜇,装完马上发往天津……”临近年底,在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王尔庄海蜇市场,十几个装卸工正在忙碌着往货车上搬运加工好的海蜇。作为全国最大的海蜇集散中心和国际海蜇贸易基地,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被称为“中国海蜇第一村”,平均日交易量达100余吨、日交易额达500万元。每天来此市场交易和往来运输的客商、车队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举目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土碱水咸,风一吹满嘴咸味,粮食收成寥寥无几,地理位置偏僻,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王尔庄村真实状况,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穷村”。穷则思变,一场看似平常“海蜇汛”让王尔庄人发现找到了新商机。
1990年,沾化海防海蜇大丰收,外地海产经销商以低廉的价格收购海蜇,一转手赚了好几倍。王树德、王月云、王树新在外做海产品交易的王尔庄村的党员,看到渔船上成箱成筐的海蜇,心里有了“谱”:靠种地收入低,只能解决吃饭,年复一年过穷日子;贩海蜇销售收益高,挣钱多,成为“万元户”不是梦。说干就干,他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从海蜇的矾制、腌渍起步,逐步摸索,经过初加工后的海蜇比捕捞的海蜇价格翻了好几倍。尝到了加工销售海蜇的“甜头”,他们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沾化周边海域的海蜇产量不够了,他们就出国到盛产海蜇的国家和地区采购海蜇,然后回村进行加工销售,产品再销往全国各个地区。从春忙到冬,王尔庄人销售海蜇的路子越走越远,从国内跑到国外,村里有出国护照的村民多达40余人。
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起海蜇加工销售的起步阶段,王尔庄村海蜇业户王树伟很是感慨,“当时都是散户经营,生产规模小、销售渠道少,产品卖不上价钱。并且,由于缺乏品牌支撑,与其他品牌厂家相比,同等质量的产品,交易的价格就是比人家低。”
唯有抱团发展,才能形成抵御外部风险和竞争的合力,推动海蜇产业取得更大的发展。1992年,在镇党委政府和王尔庄村党支部的推动下,筹资建成了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建有商铺84间,一经建成,商户争相入驻。
“瞧,这是渤海湾的红头海蜇,是我们这里最上等的海蜇产品,每公斤的批发价在90元左右,这一箱能装3公斤多的蜇头,放到市场上就能卖300多元。”享受到市场建成的“红利”后,海蜇业户王英奎高兴地说。
如今的王尔庄海蜇市场处处散发着“人间烟火气”,海蜇加工业户生意火爆,外地客商络绎不绝,这里的海蜇“买世界,卖全国”,已成为响当当的“中国海蜇第一村”。
“以前我们卖海蜇都是自己出去拉客户,自从市场建起来以后,村党支部领着我们集体对接大客户,看,这刚刚又签了一个大订单。”海蜇业户王林清拿着厚厚的订单笑得合不拢嘴。
“王尔庄海蜇市场建成后,效应逐年放大,海蜇采购范围拓展到印尼、墨西哥、巴基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有不同种类海蜇37种,固定销售客户2000余家,销售范围辐射全国各地。去年,我们的海蜇市场交易量达3万余吨,年交易额超12亿元,真正成为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的钱袋子。”见证了海蜇产业发展的王尔庄村党支部书记田明利说。
“原先我们往外运海蜇都是用六轮车,现在我们的规模扩大了,客户不断增多,往外运海蜇都是大货车了,就觉得现在的市场也得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该提档升级了。”市场内的海蜇业户田同利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为给海蜇产业发展增动能、添后劲,2022年7月,王尔庄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提上议程,新市场概算投资3700万元,总建筑面积12060平方米。为规范产业发展,建成后,将在市场内成立海蜇市场监管党支部,以“党支部+”的形式,实现海蜇标准化、统一化经营,叫响“王尔庄中国海蜇第一村”招牌。
为给海蜇产业发展增动能、添后劲,2022年初,王尔庄市场升级改造项目提上议程,新市场预计投资4000万元,总建筑面积12060平方米。自开工以来,项目建设按下加速键,一排排崭新商铺的主体拔地而起。“这不到半年的时间,我们眼瞅着市场的商铺主体工程已经建成了,我们已经与党支部签了合同,明年5月就能重新入驻了,真是迫不及待啊!”商户田明虎激动地说。
市场建成后,将成立以王尔庄村党支部为主导的海蜇市场监管委员会,以“党支部+”的形式,实现海蜇标准化、统一化经营,引领品牌打造、电商发展、产品研发多点突破,实现市场年度产值突破15亿元大关,叫响“王尔庄中国海蜇第一村”的招牌。
“我们将整合全镇海蜇加工、电商、物流等多方资源,全面优化升级海蜇产业链,依托王尔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蹚出扩大就业群体、提高群众收入,增加村集体收益的新路子,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海上冯家’样板。”冯家镇党委书记郑秀辉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斌 通讯员 贾海宁 李祥孔 报道)
责任编辑: 姜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