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劝体”为何流行?

大众日报记者 李梦馨

2023-11-14 17:29:1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听人劝,吃饱饭”。这句俗语,当下正在被很多年轻人践行。旅游怕踩坑、穿搭没主意、学习找不到方法的年轻人,开始在互联网上求助,主打一个“听劝”。“听劝体”之风靡,已经延伸到保健养生、美容穿搭、学业选择等诸多方面。

最听劝的,当属四处搜罗旅游攻略的网友。想去某地旅游,做攻略时毫无头绪,又害怕踩坑,于是在网上发帖求助。“听劝”的真诚姿态一打出,不仅不会被嘲讽为“伸手党”,还能被宽容对待、并且收获经过筛选之后的有价值信息。在“听劝”的评论区里,既有当地人的现身说法,也有过来人的避雷建议。尝到“听劝”的甜头之后,“听劝式”旅游甚至成为当下一种备受欢迎的旅游攻略方式。根据小红书发布的   《2023年国庆旅游报告》显示,相比过往单向的旅游攻略分享,国庆期间,互助式旅游则成为了新趋势,如“旅游听劝”“出游白名单” “旅游避雷”等成为站内热门话题。

年轻人摆正姿态,开始“听劝”,是一个有趣的变化。一般来说,人们碰到需求时都会优先倾向跟身边人求助,“听劝体”则是转向互联网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这似乎也是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的一种表现。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遇到问题下意识求助网友已经成为自然而然的习惯。比起经验有限的个体,互联网容纳了个体所不能及的海量信息,无疑是人们获取资讯信息的最佳渠道。而且,得益于 当前的平台机制,在算法的帮助下,需求方和建议方能够实现最有效且准确的连接,省去了很多无效沟通的成本。不需要嘘寒问暖、事先铺垫,也不必刨根问底、人情拉扯,没有熟人交往中的负担和压力,在虚心求教和真诚解答的互动之间,陌生人之间的善意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共同参与了友好且高效的网络交流氛围的营造过程。

不过,也需要意识到,社交平台上也未必全都是有效信息。尽管社交平台的算法机制起到了一定的筛选作用,但所有建议终归都有个人的局限性,未必适合所有人。网络上众说纷纭,芜杂和精华的信息并存,需要个体有一定的甄别能力。这要求我们,可以有“听劝”的态度,但不能被所谓的信息差欺骗,不必一味盲从看似权威的信息,去芜存菁,让“听劝”导向应有的结果。(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梦馨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