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志|整个新石器时代都有它的身影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22-07-30 07:39: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近期“文明之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滕州岗上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中,诸多玉石钺器具引人驻足。“戉,大斧也。”钺是斧的同族,也是斧的晚辈。但一般认为,钺不是用来生产劳动的,而是作为随葬礼器、战争兵器和权力象征。玉石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有它的身影。

玉石钺,算得上是礼器中的“多面体”,有各不相同但又互相交叉的多重“面具”,不仅体现着海岱地区社会等级、聚落分化,也是展示王权的载体和战争中常见的兵器。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室中,已经能看到玉石钺的身影。早期墓室随葬品通常是石器加陶器组合。石器中就有石钺,和其他随葬礼器一起堆放在墓主人侧面,数量不等,也不随墓室大小或是墓主身份地位差别而不同,摆放位置并没有明显规律。到早中期时,这种情况被打破。此时在部分墓葬中,玉石钺规矩地摆在墓主胸、腰等重要位置,其他劳动工具则杂乱地摆在身侧。等到新石器时代中后期,玉石钺开始大规模出现,在等级高的大墓中发现了大量玉石钺,而等级低的小墓中,连石钺也很难见到了。可见,在整个新石器时代,玉石钺在不断脱离劳动工具功能,转而向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靠拢。

岗上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区域中心性聚落,此时已经基本形成早期社会等级分化,贫富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中晚期玉石钺的随葬礼器特征鲜明。岗上遗址发现的玉器,绝大多数是高等级大墓随葬品,小墓很少见,玉钺也是多见于男性大墓中,女性大墓少有。且不仅在等级、性别不同的墓中体现出差别,甚至在同一等级大墓中也有差异,跟随同一大墓中多位墓主人的年龄差异,对应的随葬玉石钺数量也不同,可见此时根据等级划分的丧葬器用制度已经趋于完备。

《尚书·牧誓》云:“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武王伐纣,战于牧野。在誓师时,武王左手紧握着黄钺,之后又用这把黄钺砍下已经自焚而亡的纣王头颅,向天下人展示自己的威严。黄钺指的就是用黄金装饰的青铜钺。当钺发展到商周时,在新石器时代活跃的玉石钺渐渐没落,青铜钺替代它登上历史舞台。“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钺。”众多文献都留下记录,青铜钺是一种常见且非常强悍的武器,玉石钺作为它的“前辈”,同样也是一种重要兵器。

《越绝书》载:“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这里的“玉”指的是石头。在原始社会,石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兵器,因而在各大遗址墓葬发现的随葬石钺中,多数都有使用痕迹。

玉钺,则不同。《越绝书》中将古代兵器划分为以石为兵、以铜为兵和以铁为兵三个时代,玉兵器不在其中,但并不代表没有玉兵器的存在。在岗上遗址部分男性大墓中发现的玉钺,已经开刃,且刃部有明显使用痕迹。但由于古人对玉崇拜,认为玉是祥瑞的象征,实用类玉兵器渐渐多转化为非实用性的礼仪用玉或装饰用玉,主要用于与战争有关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战争胜利。玉钺作为兵器的实用性,也就渐渐被弱化了。

《论衡》中曾描述了一个这样的场景:“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扆指屏风,斧扆则指的是绣着斧钺图案的屏风。斧钺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王权和威严,所以斧钺图案就置于周王正背后的屏风之上。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王”字写法形如斧钺,在金文中,王字下面一横如斧钺之刃部。可见,自古以来,斧钺就标志着王权。

新石器时代的玉石钺,在墓葬中的表现形式也非常特殊。在学者普遍认为墓主是“王”者或首领人物的一座陶寺遗址大墓中,发现有五件玉石钺,比同期的其他墓葬多出很多。这五件玉石钺单独且规矩地置于墓主头端墓壁下,其他器具则摆在身侧。由此看来,即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玉石钺已经成为墓主作为首领的尊贵王权象征。

岗上遗址在晚期男性大墓中发现的玉钺更加佐证了这种观点,这时的玉钺往往是放置在墓主腰部、胸部等部位,昭示着高等级男性墓主的权力与威严。展览中的众多玉石钺器具,共同记录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地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逐渐发展。(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依盟 通讯员 胡素娟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