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薮‖AI续写名著,是耶非耶?

2021-06-14 18:58:4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袁跃兴

近几日,文化媒体陆续报道了在一些视频网站上AI续写名著非常火爆的新闻:经过AI续写,人们原本熟悉的名著中的一些情节变得夸张而又奇诡,这番操作之后,名著就成了爆款爽文,收获了数十万计的播放量。由此,AI续写名著引发人们的争议和忧虑。

B站上,目前最热的一篇AI续写的文章是蒲松龄的《狼》,播放量高达60万以上。续写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画面是几匹凶恶的狼的照片,配以字幕和配音,约有近1000字的篇幅文字,讲述了一个无比辗转曲折又血腥黑暗的故事:屠户一直逃跑,但还是被两只狼吃掉了;这一幕被两个乞丐看到了,狼又咬断了两个乞丐的喉咙;县衙派出20名衙役去捕捉饿狼,大败而归;知府派出300军士去抓狼,两只狼发动了奇袭,300人全军覆没;两只狼还袭击了几座城市,血流成河……最后,两只狼的尸体在深山中被发现,它们已经十分年迈,是老死的。

经过AI续写,《范进中举》中,范进一斧子砍死了胡老爹,又砍死了前来为胡老爹报仇的兄弟以及一些劝说的人,包括妇女,范进已然变成了杀红了眼的狂魔,见人就杀,村民们纷纷搬离了刘家庄。

《红楼梦》“黛玉葬花”的情节中,林黛玉成为穿越者,王熙凤是来帮助她解决掉“狂童”贾宝玉的,而贾宝玉就是林黛玉在当代所看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中的男主角,曹雪芹也同时出现,调戏林黛玉是娇俏的“小娃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的草房被风雨和冰雹砸烂,诗人也逐渐失去意识,似乎进入了一场幻觉之中,随后,他看到了发着绿光的鬼魅和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场景,而醒来之后,看到家中的被褥还是湿的,孩子们也没有睡醒。

此外,鲁迅小说《孔乙己》《故乡》,外文名著《变色龙》《百万英镑》,均有“AI续写”的令人目瞪口呆的情节。

通过文化新闻,近些年来,我们不断看到AI(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文学创作领域的报道,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出版了其创作的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去年,首个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共生纪》产生,这标志着人工智能(AI)进入小说写作领域……

对于AI介入人类的文学写作领域乃至精神生活领域,人工智能的创造技术与人类的思想、情感、精神和创造力的博弈、挑战,乃至人工智能的写作伦理问题,“人工智能”能不能写出文学作品甚至是比肩人类智慧的文学作品,一直是人们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此次AI续写名著情节变成网上的爆款文,网民对此仍然是充满了争议。“这些AI续写只是游戏,没人会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文学”“建立在人类以往经验的算法上来调教的人工智能,做的只是模仿人类已经探索到的规律,这种创新的‘新’是一种表面的、对过去的模仿”“没有生命的东西,能发出生命的声音吗?”人们争议的关键点是,AI的文学写作仍是一种技术性的机械复制,缺失文学中所包含的人类的精神生命因素,和人类的审美感性经验。

须要知道,这次AI续写的对象都是人类的文学名著。何谓人类的文学名著?它是这样的一些作品,其内容包含了全部人性的各种倾向,具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精神性和人类性,无论在高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描写得竭尽无余,它们的高度后人难以企及,要想获得成功,要么超越这些作品,要么避开另寻出路。而续写名著就要求在创作水准、风格、艺术、内容和精神等方面,应与原著接近,应是大手笔。而此次AI续写的名著情节,则变得光怪陆离匪夷所思夸张而又奇诡。因此,人们质疑这种AI续写名著根本不是文学创作。这难道不是对名著的一种伤害?

说到底,AI文学写作只是一种技术化创作,是创作主体的技术活动代替了人的审美活动,技术思想取代了人的审美思想,技术意识代替了人的生命意识,它遵循的是一套技术的美学,创作主体是按照一种技术思想的程序去思考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和创作的,它把技术性的思维扩展和延伸到文学艺术的创作中,文学艺术所诉求的思想、描写的形象意象、展开的意境联想、语言的使用和形式段落的安排,都被纳入了一套技术化的程序之中……

有人说得好,人工智能是没有灵魂的,人类是有灵魂的。既然这样,AI技术又怎能创作出凝结着人类的思想、灵魂、精神和审美经验的文学作品呢?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