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区中外合作产业园推动中小企业走深走实“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大众日报记者 石如宽

2023-11-23 16:53:1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急流中,有这样一些企业,它们虽然是“小块头”,却能迸发出“大能量”。“专精特新”企业以不大的体量创造了巨大利润,贡献了大量的知识产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活力。今年以来,潍坊滨海区中外合作产业园全面提升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园区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挖掘各行业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动态培育库,引导企业发力“特色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攻关,提升创新能力,推动中小企业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精心选育,铸就企业竞争力

滨海区中外合作产业园作为首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数字经济园区、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海洋动力装备产业为主导,智能制造、特色新材料产业为两翼的产业格局。园区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加力突破行业大型龙头企业招引的同时,也着眼于改善经营环境和发展思路,以“专精特新”企业为切入点,遴选和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专注细分市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鼓励在细分专业领域杀出重围,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上深耕细作,打造本土生长的行业新龙头。园区坚持纵深梯度培育、突出产业特色,推动这些规模不大却拥有着细分领域高市占率的中小企业成为新的发展增长点,不断攻克核心技术,打通行业“断点”、“堵点”,筑牢企业核心竞争力。

专心专研,打造行业领导力

摸起来像石墨一样细滑的白色粉末,看似平平无奇,却从日用化妆品到特种耐高温陶瓷材料再到半导体承烧板、航空航天、核电领域,到处都有它的身影。这种“神通广大”的材料,便是潍坊春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六方氮化硼。该企业的生产设备大多数都由公司自主设计、研发,并且在行业内首次使用了连续生产炉,使产品性能更稳定更均匀,短短几年内迅速打开市场,到2022年已占据了国内市场20%的份额,该材料的应用还有着极大的市场拓展空间和产业链延伸空间。

此外,园区内盛宝隆科技单月桂酸甘油酯产品做到了脂类动物营养行业第一,占据国内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三合胶业生产的果冻胶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潍柴重机的船机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百晨机床的外圆磨床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峥嵘机械的工程机械用金属冷却风扇更是占到了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以上。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中外合作产业园持续发力,吸引来自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成果转化项目—山东华萃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气凝胶研发生产项目落户投产。该气凝胶材料具有分子结构孔径小的特性(纳米级),能够有效把空气锁住,从而起到光热调控作用,是新能源电池隔热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凝胶隔热片在电池包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材料的应用场景接入和创新将极大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园区聚焦高端新材料领域,全力推动这些细分产业发展走深走实,推动产业链式发展,打造更多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

深度赋能,成就园区影响力

近年来,中外合作产业园紧紧围绕潍坊市实施优质企业“千百十”梯次培育工程,瞄准融资、政策、市场等痛点、难点,实施“全链条”服务,打造项目全生命周期、全生产要素一体化服务保障体系,帮扶培育了君泰安德医疗、康科润生物、春丰新材料、方呈家居、百晨机床等一批实力强、技术硬、基础牢的优质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就像茁壮生长的“小树苗”,通过园区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有效解决企业用地难、融资难、政策难、配套难等各类问题100余件。同时,园区创新服务方式,启动“遍访企业”行动,聚焦关键需求,积极回应企业关切,供足阳光雨露,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厚植产业生态“雨林”,力争培育出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以智能装备制造、特色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大森林”,实现园区企业由小到大、由成长型到平台型和领军型的梯次升级,并以更大的紧迫感和更强的责任感,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中外合作产业园已经拥有省级瞪羚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接下来,园区将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专精特新发展方向,通过“四个提升”工程,融通产业发展生态,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开拓创新、笃力前行、集中力量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助力滨海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朱长宗 报道)

责任编辑: 王菁华 李忠运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