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守祥:盐是寿光的文化基因

大众日报记者 如宽

2023-08-16 13:54: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期,寿光市成立了夙沙氏文化课题组。

8月8日下午,长期致力于寿光文化研究的中华文明史和地方史专家、中共党史专家、寿光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赵守祥,来到夙沙氏文化课题组与大家进行了座谈交流。

赵守祥介绍,据典籍记载和考古发掘,自古以来,鲁北就是海盐主要生产区域。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到商周时期,寿光就已经是规模最大的海盐制作中心。到元朝时,寿光的“官台场”就已成为山东规模最大的盐场,“一半菜一半盐”也成为寿光人几千年的生活特色。改革开放初期,寿北大地上有两个国家重点企业:羊口盐场和纯碱厂(立项时名“寿光纯碱厂”,后改名为“潍坊纯碱厂”),后两企合并组建成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逐渐成长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生产和出口基地,亦是寿光“盐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成长与放大。

赵守祥说,2003年夏季时节,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国家文物部门组织沿线文物普查,发现了位于寿北的殷商王朝国家制盐中心——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在近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了76处商周时期盐业生产遗址。考古人员扎根寿北,奋战数年,终将那距今3000多年前的“大工业奇迹”展现在世人眼前。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以其巨大成就和影响,成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寿光也凭借研究发现确定了“世界海盐生产发源地”的地位。

其间,赵守祥密切关注考古队工作进展,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友谊关系。为了引起上级领导对这一重大事项的关注和重视,他整理完成《盐•寿光•历史》一文,系统介绍了盐和盐业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寿光历史中的作用、地位、影响。据悉,赵守祥曾受聘参与《山东文化通览•潍坊卷》写作,成书后将承担的部分改写为《潍坊盐文化简史》并单印成册。

赵守祥认为,夙沙氏是盐业的鼻祖,史称”盐宗“。夙沙氏煮海为盐,开创了华夏制盐历史的先河。相关资料介绍,夙沙氏制盐是在距今约5000年前,他和他的部落当时生活在潍坊寿光沿海一带。他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从当地食物和海积卤水中获取生命必须的海盐营养,促进了人体发育和族群成长,逐渐发展为东夷族人特有的高大身躯和健康体力,为史上著名巨人族,因有“从大从弓”之史载。此时正当“五帝”时期,后这支先民发展成为善射箭之族,并以“鸟”为图腾的益族(史上最早“益都”’即今古城街道古城村),益族首领伯益传为中国最早古藉《山海经》之作者,并且伯益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赢氏,嬴氏后有赢政即秦始皇。

针对寿光北部独特的盐碱地资源和环境,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领导全县人民进行的“寿北开发大会战”和年产35万吨盐田的开发建设创举,在省内产生了较大影响,也为后来寿光北部大力发展盐化工企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赵守祥说,盐对寿光极其重要,几乎占了寿光文化禀赋特质中的一半。盐对于寿光意味着什么?在反复的思考中,他体会到一句话可以概括:盐,是寿光的文化基因,也是寿光的文化性格。(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冯义华 报道)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