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女硕士遭杀猪盘被骗138万,刷盘子还债的人生谁来赔?

大众日报记者 张依盟

2023-09-16 19:35: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反诈题材电影《孤注一掷》余热未消,被骗至缅甸中国科学院博士刚刚被解救。9月15日,一则“211女硕士遭杀猪盘两周被骗138万”“女硕士遭杀猪盘后支离破碎的人生”话题,又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据报道,一女生从211毕业后在一线城市某知名银行工作一年后,遭遇“杀猪盘”,两周被骗138万。为了还款,她曾一天几份兼职,做礼仪、洗盘子,不敢回家,如今她患上抑郁症。

该话题一经发布,在网上获得很高的讨论度:有的认为“不要觉得只有学历不高的才上当,谁都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有的则表示“丝毫不值得同情,愚蠢加贪婪”,有的劝慰“千金散尽还复来”,有的提醒“单身女性记住,只要牵扯金钱、投资、债务,一律是杀猪盘”,等等。

图片

那么,到底什么是“杀猪盘”?受害者为何容易中招?且听泺源君道来。

所谓“杀猪盘”,是指诈骗分子利用热门网络社交工具,通过与受害人交友、确定男女朋友关系、婚恋等方式取得联系后,诱导投资人下载推送的诈骗APP,在平台进行投资博彩、股票、期货甚至虚拟货币交易的网络诈骗。

泺源君曾采访过反诈民警,解析“杀猪盘”诈骗的一般套路:诈骗分子会提前准备好人设、交友套路等“猪饲料”,将社交平台称为“猪圈”,将诈骗对象称为“猪”,把与诈骗对象培养感情的过程叫做“养猪”。等感情培养到一定程度——一般是在一个月左右,骗子就会开始“杀猪”。而所谓的那些博彩网站、投资理财平台,大多都是诈骗分子自己搭建,他们可以自己后台修改程序,自行设置受害者账户的余额数据。

从易感人群看,“杀猪盘”类诈骗多指向女性受害人,其中中年女性群体占比更大。而从受害人职业看,“杀猪盘”类诈骗受害群体无明显职业特征,家庭主妇、待业人员、公司白领,甚至学生群体都有可能成为“杀猪盘”诈骗的对象。

两年前,“南京一周发生6起‘杀猪盘’”的报道曾引发社会关注。一周之内,发生百万元及以上“杀猪盘”电诈案件6起,受害人全部是单身女性,其中,一名受害者有海外留学经历,一名大学教师被骗270万元,还有两名受害者是银行职工。

除了变化多端的诈骗手法,在“杀猪盘”类案件中,犯罪分子为了快速取得受害人信任,往往在诈骗的话术剧本中运用部分心理学诱导技巧,受害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圈套,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理论叫“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Halo Effect),即人在知觉中发现了对方某种优秀特质,于是便推断其具有一系列其他美好品质,通俗一点讲就是“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根据受害人的心理需求虚构出“完美”形象,受害人以偏概全,失去了正确认知能力,对对方的后续言行深信不疑。视频中,伪装成高富帅的“陈泽民”对受害女生展开“甜蜜攻势”,两人总有话聊,在对方布置的陷阱中,受害女生无法自拔,越坠越深,两周投入138万。

还有个心理学理论叫“拆屋效应”,即人在面对严苛或较大要求时,往往第一反应会拒绝,但面对相对容易或较小的要求时,很容易认可接受。在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直接要求大额投资或者赌博邀请,受害人潜意识里是抵触的,很容易拒绝,但对方往往以小额试水或者请受害人先用自己的账号尝试为诱导,往往让受害人更容易接受。

犯罪嫌疑人根据受害人性别、家庭、职业、收入等信息维度量身定制诈骗角色和话术剧本,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诱导受害人在诈骗过程中不断深陷其中,直至钱财耗尽方才醒悟。

电信网络诈骗就在身边,提高防范意识刻不容缓。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快破案不如不发案,多追赃不如不受骗。从“防”字出发,“杀猪盘”等电信网络诈骗虽然类型多,变化快,但万变不离其宗:不轻易登录陌生网址链接,不轻易添加陌生QQ微信,不轻易下载陌生APP,不向陌生账户转钱。切记,切记!

责任编辑: 张依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