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济南起步区:“跨越黄河”梦想照进现实,意味着什么?
大众日报记者 周学泽
2022-06-15 09:08:5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周学泽
济南黄河北岸,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
漫步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内,但见塔吊林立,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生态修复工程、道路、市政基础设施一并建设,城市框架渐具雏形。据统计,目前起步区正在建设的房屋建筑工程达82个,建筑面积1049.63万平方米,其中安置及租赁住房类593.55万平方米;产业及社会投资类420.68万平方米;其他公共服务类35.40万平方米。
2021年,国务院批准原则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济南这座3000多年的古城开始了从“大明湖时代”到“黄河时代”的新迈进。
起步区建设,是济南城市发展方向的一次战略性转变,内在驱动力是城区合理架构的需要。长期以来,受南部山区和北部黄河岸堤两面夹峙,济南形成东西97公里南北12公里的狭长状,东西过于狭长,南北空间过于短促,对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交通商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形成较大制约。
向北突破黄河,成为济南城市发展的渴盼。黄河在济南北部拐了一个大弯折向东北,因此起步区是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两个方向过黄河:先向北跨越黄河,再向东跨越黄河,从而和既有城区一块形成合理的“方框形”构架,黄河以西以北包括济南城市副中心、崔寨高新产业集聚区、桑梓店高端制造产业基地、孙耿太平绿色发展基地;黄河以东以南则是临空产业集聚区。
黄河桥隧建设成为携河北起发展的首批重点工程。2020年12月29日,济南市“三隧一桥”跨黄河通道项目集中开工,截止到目前,济南跨黄通道已有15处,未来将达26处,主城区过黄通道平均间距将缩短到仅约3公里。因为起步区是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两个方向上跨越黄河,所以桥隧建设也是分“南北向”和“东西向”,比如“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黄河济泺路隧道工程就是南北向穿越黄河;而青银高速黄河三桥则是东西向跨越黄河。
“跨越黄河”梦想照进现实,为“强省会”建设带来了做强做大的发展空间和基础条件。根据中共济南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提出的“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对“北起”的定位不同寻常:“加快建设黄河北岸主城区”“要把先行区作为城市空间拓展主阵地,加快跨黄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和“主阵地”显示出起步区在未来济南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起步区“初步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大于现有城区面积726平方公里”,其实就是再造一个“新济南”,这是“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也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在济南城建发展史上堪称鸿篇巨制的一笔。
根据北京大学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研究资料,“1948年解放时,济南市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而济南发展到今天现有城区面积7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一千万”,其中城区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经历了70余年。起步区建设方案定的阶段性目标中,确定了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三步走”发展目标,济南将用大约15年时间,新完成过去需要70余年才能完成的“城区面积”扩展,这对于济南是前所未有的“宏图愿景”。
“跨越黄河”梦想照进现实,为济南辐射带动省会经济圈、山东全域和黄河流域区域发展带来良机。起步区建设的意义不局限在济南,而是属于国家战略,肩负着带动区域发展的重任。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批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发改委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中,明确提出支持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计划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和“东部地区”“环渤海地区”放在一块,而且成为“东部率先”部分的“落脚点”,说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要担负“率先发展的重任”,定位是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发展。
2021年4月,国务院批准,原则同意《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为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实施方案要求“开放合作有新提高”,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依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区”“发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作用,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等。
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纲要中多次提到济南和山东:构建形成黄河流域“一轴两区五极”的发展动力格局;“济南”列入“沿黄大城市”;“提升济南、呼和浩特、太原、银川、兰州、西宁等区域枢纽机场功能”; “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支持山西、内蒙古、山东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其中,“一字型”交通规划为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东西向大通道,串联起黄河流域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兰州-西宁城市群等“五极”,济南在其中处于重要节点。
因此,从国家战略看,济南起步区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主动对接区域重大战略”,济南起步区的作用,一是体现在“南北向”,北边要“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南边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要素资源对接”;二是体现在“东西向”。济南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要在“东西向”上对接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这突出了济南起步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地位和作用。
正因为起步区“跨越黄河”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山东省和济南市一直高度重视起步区建设。2021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召开起步区建设动员大会,要求全力推进起步区建设开局起步。会议强调,规划建设好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是在山东、济南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这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是济南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
2021年6月,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加快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四个需要”: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时代需要;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是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的迫切需要。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规划建设一直“高度重视”,并“顶格推进”。2022年5月,山东省推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
“第一次会议”内容丰富,最关键的议题是审议起步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相关规划,强调了六个“盯紧抓牢”——盯紧抓牢规划引领,抓好规划落地,注重规划衔接,强化规划刚性;盯紧抓牢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交通网络要更加通畅,群众生活要更加宜居,生态环境要更加优美;盯紧抓牢产业培育,按照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思路,紧锣密鼓抓招引,马不停蹄抓建设;盯紧抓牢改革创新,强化改革思维、创新意识,打造政策高地、营商高地、聚才高地;盯紧抓牢安全发展,把安全发展贯穿起步区建设全过程;盯紧抓牢责任落实,领导小组要着力定大事、解难事,抓督促、搞协调。省直部门要“给予最大支持”,要“举全省之力建设起步区”,蓝图的明晰、顶层设计的谋划、高规格推进机制的建立,为济南起步区“冲起来”提供了重要助力。
放眼国内,我们正迎来一个“省会巨变”的时代,省会城市普遍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为抓手,并以优势产业作为“内容”和“血肉”,努力做大做强。同时,也是省会和周边城市“抱团打天下”的时代,从2021年2月到2022年的3月的一年时间内,我国相继批复了五个以省会为中心的国家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这些都市圈建设以“省会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促进实现都市圈内城市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大融合大发展。
济南都市圈建设也在路上。2020年1月,《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印发,提出在引领济南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路径上,“率先在济泰同城化、济淄同城化和济南齐河全面融合等方面实现突破”。 2021年7月,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在官网公示《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以济南为中心,大力推动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联动聊城、滨州、东营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济南都市圈。
2021年4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引领服务功能”,“高标准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打造改革先行区、自主创新区、开放示范区、绿色产业聚集区”。
省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省会经济圈同城化,实施“强省会”战略,省市一体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
“跨越黄河”梦想照进现实,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推动“走在前、开新局”取得新突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区须勇于担当作为。起步区是济南的,是山东的,更担负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示范的重任,是积极探索新旧动能转换模式而设立的新型战略新区。生态是发展的基础,要把生态保护修复建设要放在第一位;定位是新旧动能转换,要把培育新动能作为重中之重;起步区是新城区,要充分考虑“人”的生产生活需要,突出产城融合。
起步区建设成效直接反映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实成效,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起点建设是题中之义。要敢为天下先,以创新思维统筹建设全局,在新旧动能转换、城市发展方式、生态环境、开放合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做好“新引擎”“新平台”“新城区”等重要角色,以“北跨”实现“北起”,承担起“趟路子、当引领、做示范”的重任。
责任编辑: 王建国 签审: 刘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