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看山东︱山东国投:近九成利润来自科创,“创新国投”有“路”可循
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2022-06-07 21:28:0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今年山东在提升国资国企发展质效中将全力突破科技创新摆在首位,要求省属企业的排头兵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资产、效益上,更得在科技创新尤其难度大、资源集成性要求高的高层次科研项目上当好先锋。6月7日,“国企改革看山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山东省国有资产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山东国投”)——在不少僵尸企业和不良资产处置案例中,这家企业的资本运营智慧与担当让人们印象深刻,但实际上,这更是一家已将创新基因刻到骨子里的企业:2021年科技创新收入占山东国投总体收入的90%,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到海洋到医药健康……山东国投的“创新版图”正持续扩大。
研发有不确定性,可能成功,可能失败,这也决定了研发投入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若过分“精打细算”,一些好点子很可能就要在执行过程中被忍痛舍弃。据介绍,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山东国投采取的是饱和式投入办法。
“‘饱和式投入’,指的是在研发投入上不过度‘斤斤计较’,也不拘泥于控制在某个固定比例,而是针对每个研发阶段的实际需求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山东国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广庆解释道。2021年,山东国投研发费用为51.76亿元,同比增长27.4%,研发投入强度达5.4%,居山东省属企业前列,而相比数据,更有意义的恐怕还是这种研发投入理念。符合创新规律的研发投入理念也为山东国投带来了可观效益,数据显示,来自新产品、新技术等科技创新的利润在去年已占到企业总体利润的85%。
针对权属单位数量众多、领域各异、发展悬殊等特点,山东国投在全国独创“放风筝”式的资本管控模式,通过牵好管资本、管党建“两根线”,让权属企业在有效高效灵活适配的环境中实现更快发展。实际上,在科技创新领域,山东国投也采取的是类似的“放风筝”概念,并提供了比资本管控更进一步的自由度。
华特集团,山东国投权属企业,为解决能源结构问题,这家企业与山东大学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团队共同投资设立华特拓疆公司,开展海洋波浪能发电产品研发——对于这一超出自身主业范围的项目,山东国投依然给予了“放行”:“从国家战略出发以及基于对研发团队能力的充分考察论证,我们支持技术团队放手干。”李广庆表示。又比如,对于达因药业紧缺的科技创新人才,征得本人同意后,山东国投采取了适当延迟退休的办法,以此进一步调动发挥保障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与动力。
在科技创新方面坚持下最大力气、花最多功夫,同时又给予最大自由度,由此,山东国投科技成果频繁涌现,“科技国投”、“创新国投”影响力不断攀升,一批行业一流企业展翅翱翔:浪潮集团成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领军企业,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稳居中国第一;华特集团在医药健康领域优势明显,明星产品伊可新在维生素AD市场中独占鳌头;超越信息以全省第一荣获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近30项;中鲁远洋在上合组织示范区落地国内首家、全球唯一金枪鱼创新产业园,并通过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船等高端装备持续壮大产业规模。
目前,山东国投有1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19个省级研发平台。据介绍,用好这些平台,山东国投还将力争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关键共性核心技术。以信息技术领域为例,山东国投围绕服务器、软件开发等牵头承担21项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将加速实现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的突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付玉婷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扬 签审: 吴永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