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她们”的唐朝

大众日报记者 李梦馨 朱子钰

2023-08-13 06:56: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历史一般都是从男性视角展开,但这本书以女性视角切入历史,展现了唐朝女性特有的“张扬”——

“她们”的唐朝

□ 本报记者 李梦馨 朱子钰

隋唐是一个极具魅力的时代,独孤皇后、长孙皇后、文成公主、武则天、太平公主、杨玉环……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们的唐朝:唐代社会图景与女性命运》是著名学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的新作,内容便由此展开。在第31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陕西展馆,这本书是读者奔赴现场的首选。“历史一般都是从男性视角展开,但这本书以女性视角切入历史,展现了唐朝女性特有的‘张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晏藜表示。

扑朔迷离的上官婉儿墓志该作何解

2014年1月,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公布,在历史学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了新的史料,按理说应当补充历史的细节、增进对人物的了解,但上官婉儿墓志的公开,非但没有解开她身上的谜团,反而让历史真相更加扑朔迷离。

在长达九百多字的墓志中,于赓哲梳理出四个主要的疑问,其中上官婉儿的政治态度,以及她与韦皇后和太平公主的关系,是墓志所披露的最重要内容。

上官婉儿属于韦皇后一党,并因此被杀,这几乎是史学定论。但于赓哲认为,事实并非那么简单。“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武则天政治理想的继承人,在武则天死后担负起了延续武则天政治生命的重任。”上官婉儿力挺女人参政,但并不打算把自己变成第二个武则天,她所挑选的合适人选就是韦皇后。不过,这一想法在太子李重俊叛乱后动摇,上官婉儿开始出现和韦皇后、安乐公主分道扬镳的迹象。按照此次出土的墓志的记载,上官婉儿曾经采取激烈的方式劝谏唐中宗不要一味纵容安乐公主,后来还自请由二品的昭容降为三品的婕妤,这明显与《唐大诏令集》中上官婉儿因为母亲去世丁忧去职的记载相矛盾。

于赓哲推测,这个墓志极可能是太平公主命令制作的,起草者可能是上官婉儿生前所欣赏的文人张说或者崔日用,因此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墓志可谓虚美,旨在将上官婉儿与韦皇后一党区别开来,为其开脱。

在唐代,有一种说法为“谀墓”,即写墓志,多为溢美之词,这在当时是极为普遍的。但像上官婉儿的墓志这样极大程度地颠覆传统说法的,还极罕见。于赓哲认为这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两党斗争的体现,“墓志的溢美和墓室所遭到的破坏形成强烈反差,墓志是太平公主所作,目的在于彰显上官婉儿的‘冤死’,暗示政治对手李隆基的不仁;而李隆基在战胜太平公主后,对太平公主党一系列已故人物的墓葬都进行了大规模破坏,以示彻底否定。”

弄权陷害李白?杨贵妃只是一个小女人

红颜祸水、安史之乱元凶,历来都是架在杨贵妃头上的两大骂名。杨贵妃到底是不是弄权的后妃?于赓哲给出的答案耳目一新又使人信服。他没有否认杨贵妃的得势让身边的人鸡犬升天。比如她的哥哥,能力低下、心眼坏的杨国忠就是实打实的乱政之臣。不过,于赓哲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还是在于李隆基的松懈怠政。即便没有杨国忠,也会出现李国忠、张国忠。

再回到弄权的话题。在于赓哲看来,首先,杨贵妃就没有弄权的条件。熟悉唐朝的人都知道,李隆基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在历史上能够弄权的女性都存在一定的机遇,要么皇帝懦弱年幼,要么重病在身无暇顾及。以李隆基的性格,杨玉环绝对没有这种机会。而且,李隆基忌惮女人专政。这与他的经历有关系——他登基称帝前后一直都在和女人斗争,包括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

从个人的性格出发,杨玉环就是一个纯粹的小女人。于赓哲发现,在史籍中压根找不到有关她弄权、搬弄是非的记载。从这个角度看,杨玉环没有什么野心,更没有强烈的权力欲。

唐代李濬创作的杂史《松窗杂录》记载,一年春季牡丹花盛开,李隆基和杨玉环在兴庆宫赏花。皇帝让李白填首新词,醉酒之下,李白写就了一篇《清平调》,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成为名句。唐玄宗将此诗作成新曲,杨玉环翩翩起舞。但高力士发现,诗中将杨玉环比作汉代赵飞燕,这是一个负面人物。杨玉环一听怀恨在心,便撺掇唐玄宗将李白撵出了长安。

于赓哲从多个角度论证,认为此事纯属虚构。《松窗杂录》记载这件事是在开元时期,李白在天宝初年当上翰林待诏,此前他没有在长安常住。杨氏被册封为贵妃的时候李白已经离开了长安,找李白写诗的事情根本不成立。李白的确遭到过陷害,李白的亲戚在《草堂集序》中有过记载:“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同列”是同朝为官的意思,而且职位相近。杨贵妃和高力士显然不符合这一特征。李白的诗《雪谗诗赠友人》常常被认为是遭杨贵妃陷害的有力证明,尤其“淫昏”二字被看作李白对杨贵妃和安禄山之间绯闻的讽刺。其实,此诗写作的时间大约在天宝四载。根据史书记载,社会上有关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丑闻是天宝十载前后的事情,李白肯定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于赓哲提出,李白本人应该对政治的失意负有一定责任,他的性格放荡不羁,爱喝酒。李白一直想当中书舍人,这可是个侍奉官,从李白本身的作风来看,本身就不合格。毕竟当官需要的严谨小心等特质与李白格格不入。

杨贵妃对弄权毫无兴趣,导致她对一切潜在的危险懵懂无知,不知道居安思危,更不会去约束身边人。“一个小女人遇到了一个松懈怠政的皇帝,还有充满野心的同族兄弟,几个不着调的姐姐,身边的人都在利用她,而最后的责任却要她一人来承担。这就是杨玉环悲剧的症结所在。”于赓哲如此总结。

太平公主是怎样养成的

与杨贵妃性格完全相反的太平公主,擅权弄权是人们对她的通常印象。从武则天晚年到唐中宗、唐睿宗时期,太平公主大权在握,一时风光无两,史书对此着墨良多。然而,少有人去追问,这样的太平公主是如何一步步养成的。在史海中遍寻线索的于赓哲提出了一个观点:太平公主的青少年时代影响了她的一生,她的优点、缺点、辉煌和失败都在这个时期埋下了伏笔。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儿女中最小的孩子,得到了武则天几乎所有感情的倾注。自小在蜜罐中长大,性格从容自信,这从她一生基本都是主动出击、舍我其谁的强大姿态中能够看到一贯的延续。受到武则天的濡染,太平公主内心自然有对权力的渴望,这种渴望在实际的参政中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但在太平公主人生的早期,她对权力的追逐并不是直观外露的。这是因为,政治斗争的险恶使她养成了将明哲保身和积极进取结合起来的人生哲学。这里就不得不提太平公主的两段婚姻。

按照史料记载,太平公主先是嫁给了出身名门望族的薛绍。这段与皇室的婚姻,却让薛家风波不断。武则天对薛家的另外几个媳妇出身不满,给薛家造成不小的冲击;后来,武则天又让面首冯小宝改姓薛,与薛绍通谱,并强行让薛绍尊其为叔父辈,这让薛家人颇感羞耻。

武则天大搞酷吏政治后,逆来顺受的薛家终于有了反抗的机会,薛绍的哥哥薛顗秘密招兵买马,参与唐朝宗室举兵,谋反以失败告终,薛绍也遭到连累。有了前车之鉴,武则天在为太平公主选择第二段婚姻时,首选自家人武攸暨为女婿,总算没有再起波澜。但这段婚姻也有一个小插曲,武攸暨当时并非独身,为了促成这段婚姻,武则天找了个借口将武攸暨老婆处死,才将太平公主嫁了过去。

于赓哲认为,这两段婚姻对太平公主的人生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两段婚姻简直就是时代的缩影:自己母亲的强势与咄咄逼人、朝中的反叛与酷吏政治,个人的命运好像是小船,被抛到了惊涛骇浪中。”

关于这一阶段太平公主的思想状况,史书中并没有太多描述,但《旧唐书》中有一句值得注意的话:“公主亦畏惧自检,但崇饰邸第。”除了把自己的房子弄得很漂亮之外,太平公主基本处于蛰伏状态。在合适的时机到来之前,她选择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直到大展宏图的那天到来。

责任编辑: 刘宪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