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丨心怀帝业的山东人为何没能成功圆梦

大众日报记者 李振 李梦馨

2023-07-26 12:19:0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中国历史几千年,出现过几百位封建帝王,但是在山东,却从没出过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皇帝,名臣大将倒是不在少数,像姜子牙、诸葛亮、孙武、秦琼。这是一个很多人都感兴趣的话题,郭德纲是这样解释的——山东人忠诚度高,不想造反。

不过,单从性格上解释,恐怕经不住推敲。郭德纲认为山东人忠义,忠君,这里带有褒义色彩,但反过来看,也可以说山东人保守,缺乏雄才。

其实,个体在历史中的成就跟他所在地区的文化、群体性格固然有关,但更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他所处的时与势,所谓形势大于人也。

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山东人做过皇帝梦。恰恰相反,山东其实是揭竿而起最频繁的地区之一,赤眉、黄巾、瓦岗、黄巢、捻军……旧政权的发难者中,向来不乏山东人的身影。只不过,这些心怀帝业的山东人没能够成功圆梦而已。这也足够证明,山东人不做皇帝是性格使然的观点站不住脚了。

那么,现在问题的关键,就不再是“山东人为什么不做皇帝”,而是为什么“做不成皇帝”了。我们从山东这片土地中来找找答案。

清代学者魏禧,把与政治军事有关的地形分为根本之地和起事之地,两者之间,拥有完全不同的军事价值。他的观点,得到了稍后的曾国藩的赞同。按这一观点,山东恰好符合他们所说的起事之地。

怎么讲呢?历史上朝代的更替,通常由农民起义引发。这是由农业生产的内在矛盾所决定的:在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能力不可能无限制增长,存在一个无法突破的天花板。也就是说,只要国家有足够长平稳的发展时期,就必然带来人口的几何式增加,从而把人地矛盾激化到难以为继的程度。这个时候,一旦出现旱灾、水灾、蝗灾这样的天灾人祸,就会引发乱局,这其实也正是过去几千年中国治乱循环的根源所在,山东简直就是这个规律的展示窗口。隋唐之后,黄河十年九患给山东造成了无尽灾难,也带来了大量流民,最终成为社会动乱的引爆点。这不就是天选的起事之地吗?

但是,起事之地归起事之地,山东却并不具备根本之地的先天条件。所谓根本之地,在魏禧看来,在于地理与物产。特别是地理优势,是冷兵器时代的决定性因素。比方说秦、汉、唐起家的关中之地,被山带河,四塞形胜,进可攻、退可守,在军事上就有了决定性优势。相比之下,山东地理的劣势再明显不过了:封闭性不强,地势相对平缓,缺少天堑,一旦被攻击,很容易进退失据。历史上,山东在大部被占后能反败为胜的,只有田单火牛阵一个孤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这一点,如果我们看山西,就理解得更清楚:两省一山之隔,但历史上,战略意义却大相径庭。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都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建立了王朝。即使到了民国时期,还俨然长期以独立王国的姿态而存在。究其原因,山西高原高企的地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史家认为,是否成为首都,是一个地方政治军事价值最大的试金石,在山东,只有青州短暂做过南燕小朝廷的都城。这也反证了山东并非根本之地的属性。既然不是王都,那不出帝王也就很自然了。

不过话说回来,山东虽然不是根本之地,但优越的人口和资源优势,却足以左右大局。楚汉之争中,刘邦自己吃紧也要让韩信攻略齐地,实现了双方攻守之势的转化;曹操依靠山东的青州兵一统了北方;历史上,在尚未有南方征服北方先例的情况下,朱元璋令徐达先攻占山东,第一次成就了南方北上夺取天下的伟业。从这个角度看,山东良将良臣辈出,也就同时有了答案。(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振 李梦馨 报道)

责任编辑: 吕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